在摄影人心中,选择黑白还是彩色作为“主打”,一直是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选择黑白或是彩色,坚持一辈子在一种“色彩”中“迷途”而不知返,抑或在彩色和黑白之间游移不定,留下许多值得咀嚼的话题。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180多年摄影史证明,“黑白”是“根深苗正”的“正统”。摄影的诞生就是“黑白”的“胎”,容不得你有半点的犹豫。在摄影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色彩在摄影中的缺席,一直是一种遗憾。当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照片在1907年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时,人们对摄影的观看又有了新的价值观。1935年,柯达三层彩色反转片诞生;1936年,爱克发彩色负片出现;随后是1946年的爱克塔反转片成型……“目迷五色”的科技进步,似乎让摄影的审美观念有了足够的推进空间。
出乎意料的是,彩色摄影的运用,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摄影家的重视。那时候的观念是:过于丰富真实的色彩,并不适用于提高风景摄影的品位,不适合直面社会的纪实摄影,甚至也不可能很好地表现主观的感受。摄影家斯特兰德甚至说:“高尚情感无法用色彩来表达。”于是,“沦为”“仆人”的早期彩色摄影,大部分只能用于广告摄影领域——以其相对真实的色彩吸引消费者,或者是被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作为消费的尝试。即便在具有创意的摄影家手中,色彩逐渐形成各种风格时,也很少有优秀的摄影家会去追求对色彩过分的真实表现。实际上,彩色摄影的真实地位一直是很含糊的,并且会引起人们的不信任摄影中色彩的“冤案”就这样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批评家罗兰·巴特甚至认为,色彩是“后来涂在黑白照片原初真相上的一个涂层……一种伪装,一种化妆品(就像用来涂抹尸体的那种化妆品)”。
更有意思的是,数十年后,彩色摄影逐渐建立起自己“权威”的话语权,尤其是摄影史上著名的“新色彩”“三驾马车”异军突起,彻底改变色彩在摄影中地位之后,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却又将彩色摄影的定位推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极端”。一方面,马丁·帕尔在早些年的一个展览中,对“新色彩摄影”这一历史定论提出了挑战。他列举了欧洲摄影史上更早的案例,试图推翻“新色彩”的定义,另一方面,他又以自身的实践,通过“庸俗无聊”的彩色画面(尤其是在利用自然光拍摄时加上闪光灯的“同谋”),留下了一连串的形容词:滑稽、荒诞、嘲讽、华丽艳俗、肆无忌惮、残酷无情……让彩色摄影为他“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于是,一些摄影家在“黑白”上的坚守,似乎有了更多的理由。
比如早些年去世的德国摄影家比特·林德伯格,尽管在彩色和黑白领域都有建树,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黑白依然是“正统”。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道:“为什么你的照片大多数是黑白的?黑白能给你什么彩色无法带来的东西?”他的回答很坚决:“现实是彩色的。黑白摄影则是对现实的阐释。让我产生兴趣的就是其中的魔力。黑白可以让这样的魔力表现得更为充分。毫无疑问,黑白影像已经构建了这样一种真实的阐释,而非对真实的表达。”

还有以《美国人》名扬天下的罗伯特·弗兰克出版过一本黑色的小书《黑·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