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
发表于 2025年9月

百年光影,一瞬永恒。“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不仅是一场摄影盛宴,更是一场跨越时间、视角与身份的视觉对话。

时间的纬度——从中国首位进入公众视野的徕卡摄影师金石声的经典之作,到当代年轻摄影师的创新视野,展览以百年为轴,串联起徕卡镜头下的中国变迁。每一帧画面,都是时代的切片,见证技术与美学的演进。

视角的交汇——这里既有中国摄影师凝视本土的深情记录,也有他们远眺异域的独特诠释。同时,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呈现出多元而深邃的“他者”目光。东西方视野碰撞,编织出更丰富的影像叙事。

身份的突破——参展者超越传统纪实摄影的边界,音乐人、艺人、商业摄影师纷纷以徕卡为媒介,展现个性化的影像语言。他们的参与,拓宽了摄影的定义,让展览更具时代的张力。

“世纪见证者:当徕卡遇见中国”是一场致敬,更是一次探索—透过这小小的取景框,我们看到的,是百年来无尽的世界。

——顾铮(策展人)

上海邮政博物馆外景
上海,1933—1936年©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

1930年2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与中国当时的交通运输部合作成立了“欧亚航空邮政公司”。卡斯特尔就是公司1933年派往中国的飞行员之一。这个工作任务使卡斯特尔获得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飞越中国,他因此成为第一个从空中俯瞰中国的欧洲人。卡斯特尔在飞行中用相机记录了中国的壮观景象,从广东到北方的内蒙古地区,从当年就已十分摩登的都市上海到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他的航拍照片展现了中国当时的独特风貌,这些景象如今已经难觅踪迹。卡斯特尔的镜头所关注的壮丽宏伟的风光以及独特的人物与城市风貌,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在卡斯特尔的摄影作品中都得到生动展示。如果说,航拍作品在其诞生之初有助于人们“发现”中国,那么在今天看来,这些摄影作品将让人们“再次发现”中国。

大丽花静物,1935年 ©金华

金石声是中国现代摄影先驱,摄影作品以纪实性与艺术性融合著称,创作时间横跨近一个世纪,通过他的展出作品,可以领略中国在这个世纪中的巨大变迁以及中国摄影理念的变革。他擅长用简洁构图捕捉社会变迁,通过光影对比和瞬间抓取展现市井生活与时代印记。其摄影风格质朴深沉,注重人文关怀,尤其关注普罗大众的生存状态,大量作品成为 20 世纪中国摄影经典。

展览现场,金石声作品
赶花山节的山民在听领导讲话,云南宣威,1991©吴家林
卖鸟人,四川宜宾 ,1989©吴家林
卖鸟人刚收到一只漂亮的鹦鹉,邀请摄影师为他们拍照。
翻译:肖仰莉

马克·吕布说:“吴家林的照片,似乎一切都很随性,然而众元素又各就其位。”《卖鸟人》(四川宜宾,1989),卖鸟人刚收到一只漂亮的鹦鹉,邀请摄影师为其拍照,画面的三角形构成使照片更具美感。

“我继续以自己擅长的上海穿梭式拍摄来记录这座城市变迁中的温情与真实,拍摄地从上海西岸美术馆酒会的熙熙攘攘,到上海地铁窗口反光中看到表演结束尚未卸妆的女孩,开放氛围与传统寺庙完全不同的真如寺,桂林公园中与自己相仿的女性游客合影的男摄影师,愚园路路口不断穿梭的时尚青年,曾经辉煌的广东路百年建筑中央旅社成为租户的领地。这一切都是这座城市珍贵的集体记忆。”

——陆元敏

上海真如寺,2024年 ©陆元敏

史蒂夫·麦凯瑞的中国摄影之旅,交织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访华以来,他多次重返这片土地进行摄影创作。从僧侣的禅武之美,到戏曲演员的幕后瞬间,麦凯瑞的镜头包罗万象,生动记录了这个古老国度在传统与现代化浪潮间的平衡,引领观者直抵中国文化的脉动。而他“在每帧影像中寻找人性光辉”的创作信条贯穿始终。2011年,他成为首位荣获“徕卡名人堂奖”的摄影师。

明朝剧院的戏曲明星,中国香港。1985年 ©史蒂夫·麦凯瑞
西藏的蜜蜂 No.198,2024年©Yoshihiko UEDA

“我曾梦想着拍摄西藏的人们。初涉摄影时,我深深迷恋着某位摄影师的作品,并深受影响。但与此同时,身体却仿佛本能地回避着西藏——或许正是因为太过向往。岁月流逝,那份执念渐渐淡去,昔日的影子也成了过往。而今,终于能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满是欣慰与喜悦。我启程前往西藏,渴望记录下那里的人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收获时的身影。”

——上田义彦

新房子,2025年 ©黎晓亮

“《新房子》是正在进行的最新系列,记录我家乡藏区的居民生活及其生活空间景观。这些当地居民的新居,主要以木材为基本建筑材料,以此修筑的木质房屋,具有地方文化特点和独特历史风貌。而现代生活也给他们的生活空间及内部装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以照单全收的凝视、饱满响亮的色彩以及端正的构图,从人物形象的刻画、生活方式的呈现及空间装饰的细节刻画等多方面入手,同时结合了民族志和纪实摄影的方法论,将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土地上所发生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化的过程视觉化,提示和确认‘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碰撞和对话之下产生的新现象。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