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破浪! LOBA 中国摄影新锐崛起
发表于 2025年9月
标题 

不做魔术师,而做看魔术的人

黄京谈胶片、诗意与时代

黄京

2011年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新人奖获得者

Q:作为首位获徕卡奥斯卡· 巴纳克摄影奖新人奖的中国摄影师,您当年提交的12幅组合作品《看的纯粹》最终脱颖而出。请问这个奖项给您个人创作路径和职业生态带来了哪些挑战或启发?

A:首先这个奖对我来说是个超级大的肯定。虽然我大学读的是摄影专业,但一直以来都没觉得摄影这个事可以成为我的事业,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鼓励,但更多的是让我的家人理解,我每天出去游荡拍摄不是无所事事,毕竟做出了一定成绩。同时这个奖也让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让我的作品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示。

Q:您曾说每张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黑白底片和银盐放大是您表达情绪和形式的重要手段——可以分享您如何用这些媒介将瞬间日常赋予诗意?

A:其实一直使用胶片是一种退行的方式,追求的是不确定性,有大量的步骤你没办法像数码一样精准控制,很多人说用数码一样能做出胶片的效果,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要调出什么效果,胶片则不能完全控制,如果放任它的话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一直说用数码的人像魔术师,他能变魔术给你看,但用胶片的人像看魔术的观众,他不知道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但会有100%的惊喜,我更喜欢做观众。还有一点就是胶片我可以把画面信息冲洗得特别少,也就是说很容易把细节减少,细节减少后日常物品看起来就不那么日常,更有入画性。但我认为胶片只是一个手段,诗意和氛围来源于语意的留白,就是不要想着用画面把事说得那么清楚,让·鲍德里亚曾经说过:“诱惑,乃是来源于视觉的不充分”,留给观者一些脑补的空间,诗意便在无限延伸的空白处生长起来。

Q:您选择徕卡M4-P作为创作伙伴,并偏好使用广角镜头和小光圈。能否谈谈徕卡在您捕捉画面意境、构图方法中的独到之处?

A:其实我已经改变拍摄习惯了,现在喜欢用徕卡的第一款发售机型,使用的是自带的50毫米标准镜头,依旧是小光圈。这款相机没有测距功能,取景器其实就是一个方形的洞,特别小,但我发现这个简单的设置能让我更专心拍摄,不必再管对焦,而且用小的取景器取景就相当于绘画的时候退几步看整体构图,我觉得更有利于把握画面的整体性。构图其实没有什么讲究,大部分是中心构图,大部分时间更关注的是画面的黑白关系。小光圈是为了让画面看起来更平面,消除纵深感。

Q:获奖后您辞去报社记者工作,进入自由摄影阶段并尝试多种生活方式。现在回头看,您如何定义“获奖后的第二步”?这段时期对创作心态带来了什么影响?

A:获奖后的第二步真的是很难的。首先是心态崩溃,获奖后自己会想要努力维持并超越获奖作品,变得急躁,然后是大量的舆论铺天盖地,自己看不到的也会有人专门给你看,对于当时刚毕业进入社会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其次是自由摄影师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的压力也会让自己更加焦虑,所以后来又尝试了美术馆的工作,再后来成为一名老师,在策划展览和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和摄影圈所接触不到的东西,重要的是养成了查资料和整理思路的习惯,学习能非常有效地缓解焦虑,让人特别充实,心态好了,自然创作的热情又回来了。

Q:您从广东南方日常中挖掘图像诗意,作品中冷硬而哲学式的观察方式显著。请谈谈您对“纪实摄影”在中国,特别是对日常细节的捕捉与思考的理解和演进。

A:其实我觉得我的作品并不算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属于摄影的应用,利用摄影的拟真性传达一个观点,而我并不希望作品是传达观点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人带来一种非语言式的视觉感受,用语言说不出来的感受,而不是作为某一段文字的证据补充出现。如同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所做的一样,他追求绘画独有的形式美感,如笔触、块面、色彩、比例的和谐,我想要追求的也是摄影独有的形式美感。

Q:从LOBA到今天,中国年轻摄影师参与国际赛事的自信显著增强。您觉得他们目前在哪些方面与当年您出道时相比更成熟或面临新的挑战?

A:现在条件更好了,社交平台特别方便,可以查到更多的资讯,还能线上问人,在我参赛的时候我只知道荷赛和 LOBA,还是通过报社的同事知道的,论坛上基本不聊这些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都能在社交媒体上查到资料,投稿也更加方便,机会肯定更多了。挑战就是事件爆炸的时代,很多特别劲爆的事,热度一天也就过去了,题材的选择就更有难度了,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值得一直深入下去的题材,是值得花时间去探索的。

Q:在技术和媒介更新的当下(胶片数码转换、手机摄影盛行),您如何平衡传统表现方式与当代传播手段的关系?这种平衡对于纪实摄影“本质”意味着什么?

A:这个没有太多需要平衡的,无非是你上传照片比别人慢点,这对于我的题材来说不是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如果是新闻摄影需要抢时效的就不一样了。正经的纪实摄影也不需要抢时效,所以用什么表现方式只需取决于题材,其本质是需要深入客观地了解探讨和展现的。

Q:回顾十多年创作历程,您作品中的东方诗意、哲学感与传统中国艺术美学息息相关。请谈谈LOBA奖项在促使中国摄影文化对接世界时的意义。您在当下的“沉思式”拍摄与百年徕卡精神有何共鸣?

A: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让世界理解我们的美学观,世界也一直在努力理解我们的美学观。LOBA是一个很好的桥梁,用他们所熟悉的摄影语言去观看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我希望世界不止可以看到中国的景观、故事、人文风貌,还能看到更多中国式的审美观念的摄影作品。

在他乡,面对自己:乐子毅与《此时,彼时》的疏离与共情

乐子毅

2023年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

新人奖获得者

Q:从微博招募“异乡新面孔”到最终获 LOBA新人奖,《此时,彼时》的创作契机能否分享一下?

A:在成长过程中,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彼此沟通也很少,长此以往便产生了某种疏离感,它总让我无所适从。每当面对家庭深层次的问题时,逃避已是我的本能。2020年3月,我带着这种逃避及职业发展的目的来到了杭州。之后,更好的工作收入让我的生活有了些改善,也暂别了家庭是非。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逐渐意识到,除了定点定线的工作外,我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乏味,就像绝大多数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我也开始考虑我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存钱买房、买车等现实问题,到了夜晚我时常焦虑甚至无法入眠。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