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民生民盛:美声唱法的当代演绎
作者 刘益玎
发表于 2025年9月

2022年11月起,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开启了自“爱的倾诉"意大利民谣音乐会巡演。这场跨越两年多的音乐之旅遍及国内15座城市,于2025年1月10日在苏州湾大剧院拉开新年的又一轮序幕。“爱的倾诉”不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对意大利民谣文化的深度探索与传播,展现了民谣与民生、民盛之间的深刻联系。

美声唱法(Belcanto)虽根植于歌剧艺术,却同样构成了意大利民谣的声乐技术支撑。相比戏剧化的舞台表达,民谣通过旋律与语言节奏之间的细腻呼吸,营造出一种贴近生活、富于诗意的内省氛围。正如作曲家托斯蒂(FrancescoPaoloTosti)认为的“真正的歌曲并不需要大声,而是要唱出心中最微妙的情感”①,这一理念在石倚洁的演绎中得到当代转化。他以美声技巧精致雕琢民谣的朴素质地,使语言更具温度,情感更显真实。卡鲁索(EnricoCaruso)亦主张“每个音符都应如同说话一般自然”②。石倚洁正是在这些传统中汲取灵感,构建出一种声音与情感高度融合的民谣演绎。

音乐会中,石倚洁的演唱在回应意大利民谣文化的同时,也契合了当代中国观众对于“他者”文化中民生状态与真情实感的期待。在全球化语境中,民谣所承载的不仅是异域风情,更是对“生活本真"的跨文化共鸣。美声唱法则成为贯通艺术形式与生活经验的桥梁,使高度结构化的训练成果转化为自然、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表达。

一、民谣:低吟中的文化复调

意大利民谣(Italyfolksong)是一种生于民间,成于殿堂的音乐。民谣易学难唱,旋法较短副歌重复,韵律像DNA链上的碱基一样环环相扣。“爱的倾诉”音乐会所甄选的民谣包含了意大利南部、西部和北部的经典曲目。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战后民族音乐学的兴起和意大利“地区主义"(Re-gionalismo)的思潮涌动。这种思潮既有意大利国家宪法赋予各大区文化自治的制度背景,也包括民族音乐学家艾伦·洛马克斯(AlanLomax)迭戈·卡皮特拉(DiegoCarpitel)等以方言区为框架进行的大规模田野录音与民谣的梳理和体系化总结。意大利南、北、中各地经典民谣得以理论化并重返舞台与唱片工业得到极好的实践。

在石倚洁长达两年的意大利民谣巡演中,明显看出其核心曲自在不同场次中保持了一致性:如《请别忘了我》(Nontiscordardime)、《爱之歌》(Lacan-zonedell'amore)、《小嘴》(Avucchella)等,苏州场继续保留这些作品。稳定的曲目贯穿,不仅展示了民谣的艺术特色,也深受观众喜爱,随着音乐会的多场次表演和媒体热度的增高,这些民谣在学院派和音乐爱好者中的传唱度也随之大幅提升。曲自变化方面,石倚洁会根据演出主题和观众偏好进行灵活调整。例如临近母亲节会演唱《妈妈》(Manma),反映了他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同时,也注重聆赏的多样化给予。返场曲自如《我的太阳》( χ(χ) solemio)和《缆车》( Fu- niculi,Funicula)等,通常作为音乐会的高潮部分,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广泛的知名度能够有效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使音乐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民谣的结构特征也对演唱者的细节处理提出新的要求,它使得演唱者更需在重复的旋律中寻找层次化的渐变。相比于歌剧中的动机展开,意大利民谣常采用副歌重复(Ritornello)式结构。在这种看似简化的音乐语汇中,如何避免重复所带来的单调感,成为石倚洁在演唱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果说卢西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Pavarotti)版本的《爱之歌》以宏大的音响强度与戏剧性的推进方式展现曲自的抒情张力,那么这种经典版本的树立,对后来者将形成巨大的挑战。到底如何塑造可吻合观众审美的新需求?非常考验声乐演唱者对作品的当代重构。石倚洁在《爱之歌》中采用细腻的情绪分层,以“音色的递进"推进旋律。他通过渐变声音色彩、调整节奏呼吸、加强旋律尾音的控制等方式,实现了结构内的细节递进,使得简洁旋律焕发出丰富的表现张力。在副歌的三次重复中,分别赋予柔和、浓烈、抒放三种不同的声音观感,使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体验情感的螺旋式上升。这种声乐技术的背后,是其对美声唱法呼吸支撑、连贯咬字、共鸣变化等技巧的深刻思考

声乐的精准控制力同样还体现在《请别忘了我》中。石倚洁将作品开头"Nontiscordardime,lavitamialegataeate."(请别忘了我,我的生命与你息息相关)中的“legata"(系着,联结)一词刻意延展,加强内心的独白,仿佛情感本身随着旋律渗入时间流动的缝隙中。副歌部分的渐强最终在高音处爆发出情感的洪流。此曲精准展现了意大利南部语调中复杂的颤音与滑音结构,借助高位置头声、共鸣区控制,以及连贯的气息分布,兼顾语言音韵美与声腔统一感。这一处理体现了表演者对地方文化语言逻辑的尊重,也是其文化适配能力的体现。

二、民生:声音与生活经验的共鸣

与为虚构角色服务、讲求高度戏剧张力的歌剧演唱不同,意大利民谣往往以内省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将声音置于个体生活经验的叙事中,呈现更具现实温度与情感共鸣的“讲述性歌唱”(NarrativeSinging)。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