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10月25日至27日,第一届全国音乐20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主办,承办,并得到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音乐教育的前沿问题。
一、学术背景与发展定位
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是以观察、实验和调查为基础,依赖实际经验数据来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并建立知识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证据,进行系统分析和逻辑推理,从而形成相对客观、可验证、可积累的知识成果①。这种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为手段、研究过程可重复验证、结论具有可证伪性和科学性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是现代科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标志。
本次全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孕育于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为大力提升教育研究质量,自2015年起,华东师范大学持续举办“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有力推进了教育研究范式由传统思辨向科学实证转型,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教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在院长郭彪教授等学者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论坛于2022年与2023年连续设立了“音乐教育中的实证研究”分论坛,集中展示了国内音乐教育领域实证探索成果,促进了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持续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推动下,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在理论建构、方法创新与应用拓展等方面实现了快速成长,为本次独立设立全国性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学术会议旗帜鲜明地以“实证研究”为主题,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研究者对学科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与理论自觉,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副院长吴志武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实证研究有助于深入洞悉音乐教育的本质,揭示音乐学习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规律,从而为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教授、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主席梁宝华教授则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提升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科学决策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会议的召开对于推动音乐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走向独立发展的轨道,充分展现了我国音乐教育研究在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的显著进步。
二、研究取向与成果展示
大会期间,9位学者进行了高水平的主旨演讲,16位学者分别在四个分论坛中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展现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在不同理论取向下的丰富探索与多元发展。按照理论基础与方法路径角度来划分,相关成果大致集中于五个论域。
(一)教育心理学取向的音乐教育实证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聚焦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关注认知、情感、动机、自我效能等变量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实证方法揭示学习成效的内在规律。
会议中,涉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有哈尔滨音乐学院宋蓓的《音乐何须懂?一音乐知识对欣赏者音乐喜好程度的影响》汉江师范学院李丽的《心流对音乐表演焦虑的干预机制研究一基于混合式研究方法》、宁波大学梁惠娣的《教师自主支持感知和音乐学习幸福感:音乐深度学习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和韩国世翰大学刘艳楠的《钢琴学习中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儿童学业倦怠的影响:关注学业拖延和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效果》等
一些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跨学科尝试。如西南大学石丰恺在《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多通道整合模式一中国风格交响乐音色语义空间的多维建构》一文中,融合音乐声学、心理物理学与计算音乐学方法,从音色的语义维度出发,系统探讨了中国风格交响乐的音色特征、主观感知机制及语义空间建构。研究者首次构建了面向中国交响音乐的音色评价术语体系与测评方法,为中国风格交响音乐的音色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与理论框架,在音乐感知研究与文化音乐学之间搭建了富有启发性的桥梁。
(二)社会文化理论取向的音乐教育实证研究
此类研究如广州大学关涛的《以音乐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广州市小学粤乐团的质性个案研究》,浙江音乐学院孔曾颖的《自我追求与平衡现实:基于时间社会学的乡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叙事》,以及谢嘉幸教授的主题发言《“故事转向”一实证视域下的音乐口述史研究动态》等,体现出对于实证研究范式的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