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党源的保护和运用,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①,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许多创作者自觉地进行红色资源的收集与建设,但有不少作品过于固化“红色经典”内涵,取红色题材之巧,简单配合、机械生产,这些作品非但难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感悟红色精神,还可能导致观众对红色文化的误解和淡化,使得红色精神变得平面化、肤浅化,进而削弱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鉴于此,专业音乐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责任感,通过严谨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判断,精准甄别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红色音乐作品并加以普及推广。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熊纬创作的歌曲集《一生一誓:来自红色摇篮的音乐报告》(以下简称《音乐报告》)在作品主题、作曲观念和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作品风格的解读,可以窥探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作品新样貌。
一、红色党史的音乐书写
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音乐在红色历史叙事中面临独特的表意困境。相较于文学、影视等叙事性艺术形态,音乐的直接叙事能力存在天然局限,即使是与语言文本紧密结合的声乐作品,也因时长限制与音乐本体的抽象性特征,在叙事维度呈现出明显的边界。这种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叙事容量的有限性、叙事结构的片段化,难以像长篇小说或史诗电影那样构建起宏大复杂的历史图景。歌曲类艺术形式通常更擅长通过片段化的意象、写意化的情感表达或抒情性的音乐语汇传递信息,缺乏对历史的宏观把控能力。但《音乐报告》的创作实践展现出突破性的艺术探索,它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原创红色歌曲进行有机串联,以音乐文本的线性组合重构历史脉络,成功构建起具有时序连贯性的叙事框架。这种创作手法突破了单首歌曲的局限,通过音乐文本的序列组合实现了从片段叙事到整体叙事的跨越。全书共由13首单曲构成,每首作品对应一段历史时空。从内容上看,《音乐报告》中的作品多以“微观”结合的艺术表达走向历史纵深,同时又折射时代的洪流,书写百姓生活和情感的日常,在宽宏、细腻和深刻等多重维度上助推主旋律作品的多样性表达。
《这一面旗》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庄严时刻,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从此,一辈辈英雄高举闪耀着镰刀锤头的鲜红旗帜,从胜利走向胜利;《八月的回声》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开启中国革命新纪元的历史事件;《三湾有棵红枫树》借物抒情、以景咏志,借用红枫树之意象,为听赏者接通了一个“记忆之场”②,回顾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的三湾改编,重温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红色根据地》以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承载了井冈山精神,让星星之火席卷全国;《打游击》《亲亲歌》和《赣南游击词》地理坐标定位赣南,讲述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传奇;《<清贫>颂》以1935 年方志敏烈士在狱中书写的《清贫》为切入点,谱写成一首真情洋溢、慷慨悲壮的颂歌;《每一公里》同样传颂了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抒发了中央红军在完成彪炳史册的万里长征中对每一位战友的纪念之情;《是你一直想着我》《你是一朵花》《走在康庄大道上》以现代视角,感知幸福、缅怀先烈;最后,以《一生一誓》点题,寓意着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熊纬通过独特的音乐叙事,书写了建党百年间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革命事件,把这片红土地上诞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汇集一册,集中呈现,重塑了红色经典引领前进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