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腔研究的丰硕成果
作者 李琳 徐天祥
发表于 2025年9月
许讲真著《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

腔是指在演唱或演奏中,通过种种润饰性的表润演手段,使得音乐更加丰富生动、风格浓郁、充满光彩,被视为中国音乐意韵之所在。润腔研究也成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与中国音乐表演体系建设的基础一环。多年来,这一领域受到普遍重视,但多数研究都围绕某一乐种或作品展开,鲜见将润腔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著作。近日,许讲真先生的《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全三册)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此书共九篇四十五章,计一百五十余万字,可谓润腔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开创了润腔研究的新局面,为学界此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广积博累久久为功

润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音乐现象,在采用东亚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音乐中应用。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对音乐形态有着深层影响,因而中国音乐的润腔特征极为明显。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润腔这一音乐二度创作手法的重要性。元代燕南芝庵之“揾簪”(《唱论》),明人王骥德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方诸馆曲律》),明人徐上瀛“吟、猱、绰、注之间,当若泉之滚滚"(《溪山琴况》)等,所指皆为润腔。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骨谱肉腔”,冀中笙管乐之“大字”与“阿口”,反映的也是乐谱骨干音与实际唱奏润腔的复杂关系。润腔的过程就是把“死音”唱奏为“活曲”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些千姿百态、韵味丰富的润腔修饰,音乐的表演效果和生动性无疑会大打折扣。

因此,润腔历来受到学界关注。赵元任早在1927年就指出:“中国唱奏花音贵乎快而圆”,中国“用滑音的地方,比外国多得多”,乃至升到“中国音乐的一个特性”的高度。①戏曲界延续了重视此问题的传统,昆曲名家俞振飞总结过带腔、垫腔、迭腔、滑腔、豁腔、顿挫腔等干六种润腔;周大风论证过越剧唱腔的收口腔、喇叭腔、颤抖腔等二十五种行腔及装饰法。 ③20 世纪60年代,学界提出“润腔”一词④,并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后沈洽提出“音腔”,认为音腔与润腔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的关系,董维松发表《论润腔》(《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等,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篇什。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学界研究润腔的论文有近三百篇之多,它们或集中于某一乐种(京剧、花鼓戏等)与作品的润腔风格,或讨论润腔的整体风格特点,从各个角度丰富了此项研究。鉴于润腔涉及的对象非常丰富,亟须大部头的学术专著进行综合研究,将这一议题深入推进下去。

许讲真先生为民族声乐演唱出身,其对润腔的研究源于多年积累。她此前出版的著作《语言与歌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歌唱语言艺术》(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歌唱艺术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集中讨论了音乐与语言问题,曾受到李凌、时乐濛、张权、金铁霖等前辈的重视。?她早在《中国音乐年鉴(1988年卷)》就提出过“音外加腔”的润腔问题③,由此开始了对此议题持续数十年的关注。2004年“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获奖民歌手普京演出,身怀绝技的原生态民歌手的歌声令许先生震撼不已,于是产生了向民歌手学习、探究民歌润腔演唱精髓的想法。不久她成功获批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原生态民歌演唱的润腔特色研究》。许先生认真学习、吸收学界此前的相关成果,选择代表性的系列民歌进行研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出版了近五十万字的学术著作《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在学界影响甚广。

鉴于润腔并不限于汉族民歌,其他音乐体裁同样涉及润腔,且戏曲、曲艺等体裁的润腔特征尤为更为明显,因而作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向广和深两个维度拓展:一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专业创作歌曲等声乐领域的润腔问题,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润腔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对歌唱机制与方法进行总结、提炼,最终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