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和技术,成功打造了“世界工厂”,造就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文化自信的不断彰显,在不断夯实高新科技商品出口的同时,我国正持续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文化的全球化,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市场深海,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潮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精彩。
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反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中国产品、品牌、文化等的国际化进程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面临着许多不利挑战。纵观当下的“海外中国风”,其不仅体现了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策略转变、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展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跃迁,更提醒着中国企业,要持续加大创新,提升文化赋能,重视在地化策略,才能“刮起”更强劲的“中国风”。
从商品出口到企业“出海”
中国商品出口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初级产品到高附加值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结构性跃迁。改革开放初期,出口以农产品、原材料和轻纺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占比一度不足50%。随着加工贸易兴起,20世纪90年代,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力,“中国制造”凭借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迅猛增长。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出口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额破万亿元,标志着中国出口从传统代工向自主创新转型。
在商品出口结构深刻转变的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拓展“走出去”方式,从单纯的商品出口拓展为企业“出海”,开始逐步发展为全方位的海外经营。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2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量总额达到1478.5 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9.54%,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已经从单纯的商品输出者转变为全球资本的重要参与者。
从行业分布看,2023 年中国的 OFDI 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贸易”“制造业”“金融服务”“采掘业”等七大行业,合计占比超过90%。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领域,中国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