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著名专家汪荣祖,尤着力于思想史,代表作之一《槐聚心史:钱锺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借助心理学概念,“如烛照幽”,深入钱学磅礴宏富之幽深世界。“‘微世界’亦即是人所建构出来的富有系统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文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需要精密的文字与专业的知识和思考才能建构。所以生活世界与微世界是两种不同的世界,人人都有生活世界,唯有专家或学者才拥有微世界。”汪氏以史家笔力兼诗人心思,“运作我心以重演彼心”,勾勒出钱锺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宏大洞见,熔铸成一个个深邃自足又向世界敞开的“微世界”。周游其间,不仅震撼于知识的汪洋恣肆,更感受到学者于方寸之间运思著述的沛然心力。
“怎能令人乐而忘返,怎能令人如痴如醉!”赫尔曼·黑塞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讲述一位预感死亡近身的画家,于意大利艳阳下狂饮作画,尽情挥洒生命最后的激情,不啻创作者献身艺术的炽热宣言。这种灵感灌顶时的“癫狂”状态,凡有创作经验者皆可感同身受。“短促的夏夜在热望之中消融了,从翠绿山谷深处,从十万棵树木之间蒸腾起水气,在克林索尔轻浅的微睡里涌现出十万场梦境,他的灵魂穿越着自己一生的镜子大厅,一切画面都有上千种变化,每一次都以新的面貌与新的意义互相遭逢,又产生新的联系,就像在骰子盘里摇出了变幻无常的星空。” 面对自然的绚丽与星空的璀璨,生命之可能性万千而画家余日无多,存在的焦虑令他将内心的风暴与对永恒的渴求倾泻于画布。书中旋转奔涌的色彩、如烈酒般浓稠的文字,不仅是对周身感官的连通唤醒,更是对创作本身的崇高礼赞——纵使预知陨落,也要在精神的画布上泼洒出生命最浓烈的印记。
现代社会学秉承天然的践履基因,以调查研究探寻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堪称践行“知行合一”最直接而瞩目的学科。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差序格局”为枢机,深刻剖析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肌理与人伦网络,构建了理解乡土中国的经典范式。作为隔代传人,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扛起“从实求知”的旗帜,承接费氏发现问题的眼光与概念,佐证转型时期的中国城乡巨变。在前辈揭橥与界定的问题基础上,他更发展出走出“乡土”的三重叙事逻辑,使前辈学人的治学精魂得到薪传,而这一社会学经典的生命力亦得绵延不息。
这样的隔空对话,让人想起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线上线下,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个的小圈子里,从微博热搜、刷屏公号和抖音快手里观看一个支离破碎的奇观式的中国——是时候换一种观看方式,用脚丈量一下广袤真实的大地了。”读书与行路,思考与实践,从来不是彼此割裂的两端。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生命长河奔涌不息的左右岸。书页间的星火,唯有在现实的风中才能燎原;大地上的足迹,唯有思想的引领才显其方向与意义。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去行动,得见识,便是面对生命困惑最有力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