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叔(1905—1973),名明志,字渔叔,以字行,晚号墨堂,湖南湘潭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著名诗人、学者,有“湖南第一才子”之称。李渔叔1932年自日本留学归国,随即投身军旅。迁台之后,一度从事行政文职,后远离政坛、潜心教育,并积极研究台湾文化,其间笔耕不辍,一生著述颇丰。
自1957年起,李渔叔写就一系列以“名人始末”为主题的小短文,投诸台湾报端,后成《鱼千里斋随笔》与《风帘客话》二书。一般认为,此二书是李渔叔迁台后十分重要的作品,可表其心志。此二书所载人物大致分为四类:一类为与李渔叔交往甚密的友人,一类为李渔叔有所了解见闻的大陆名人,一类为李渔叔调查研究过的台湾本土历史人物,一类为对台湾做出过贡献的大陆来台历史人物。其中,李渔叔对台湾相关历史人物的书写颇有独到眼光,足以彰显气度。
如《鱼千里斋随笔》中有《略述台湾栎社》一文,李渔叔写道:“清光绪乙未割台后,台地忠贞之士,多托于诗而逃,各地相率结社,寓其宗邦之思。日人虽知之,不能禁也。其最负一时清望者,当推栎社。”所谓“栎”,意为“不材之木”,即覆巢下无完卵之痛,故吟哦诗酒,以送有涯之生。栎社作为日据时期著名的台湾爱国诗社,由林痴仙、林幼春叔侄及赖悔之等人倡议发起,成员普遍高风亮节,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李渔叔以此文对一众台湾爱国诗人进行总体介绍,此后更撰写多篇文章,一一详述这些台湾爱国诗人的事迹。
在《纪林幼春》一文中,李渔叔仰慕林幼春的诗才,更盛赞其投身抗日复台、不惜下狱的民族气节。《记雾峰两诗人》则写林幼春之叔林痴仙,突出其因台湾沦丧而悲痛不已乃至放浪形骸,但始终心系家国。《纪庄太岳》讲述台湾诗人庄太岳写诗讽刺残暴日吏,组织“爱国读书会”与“革新青年会”,最终在日本殖民当局的监视下含恨逝世。最为瞩目者,当属《邱仓海与施沄舫》一文。李渔叔在文中引用丘逢甲名句:“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此诗是丘逢甲在清政府割台后,率领义军抗日时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