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望月寄情,自古以来吟风弄月之诗词,所在皆有,难以计数。仅唐、宋两代,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名家无不吟月抒怀,留下了不少清词丽句,至今脍炙人口。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特别钟情月亮,在他一生写下的六百余首诗中,“月”共出现了一百四十九次,其中不少是以“月”为题的咏月诗,如《蔽月山房》《见月》《屋罅月》《月夜二首》《月下吟三首》《后中秋望月歌》等。
王阳明一生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他十一岁时,随祖父出游,途经镇江金山寺,祖父与宾客酒酣,拟赋诗助兴,不料沉吟再三未成,少年阳明却随口吟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同行宾客大惊,似有不信者,即景命题《蔽月山房》,令其现场赋诗。于是阳明略作思索,又吟成一首:“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两首诗,一写景一说理,但都对月亮给予特别关注,前者将天上人间组合成一幅“水月玉箫”图,意境高邈。后者则揭示了不同视角下“山”与“月”之大小的相对性,富有哲理。王阳明那种突破常规而求真究理的哲人情怀初露端倪。十一岁的少年,第一次出门远行开眼看世界,第一次崭露头角,念兹在兹的是天上的明月,似乎昭示出他与月亮的因缘。不是吗?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当弟子问及遗言,王阳明微笑着喃喃自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曾高歌“吾心自有光明月”,明月由天空走进他的内心自有一个过程,这在他的诗中有充分反映,也与他波澜起伏的人生,特别是“心学”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可谓诗中含道,道以诗发。
王阳明年少就立志“读书学做圣贤”,但是道路却坎坷不平,且不说科场屡败,好不容易中举出仕,短短六年后就因直言进谏而触怒了权宦刘瑾,被打入牢狱。生死考验之下,王阳明在狱中写下第一首诗《不寐》:“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他心目中的政治清明直如“日月”。身陷囹圄,心向光明,于是《有室七章》曰:“耿彼屋漏,天光入之。瞻彼日月,何嗟及之!”如此嗟叹似不足以畅怀达意,王阳明又写下了《见月》《屋罅月》这样篇幅相对较长的诗,反复咏月,寄情明志。兹举《见月》:“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胡为此幽室,奄忽逾飞扬?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盈虚有天运,叹息何能忘!”
王阳明见月述怀,自省自励。冬夜的月光不免悲凉,却让王阳明强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彷徨哀怨大可不必,踔厉奋发才不负今生。明月,给孤寂中的王阳明带来了精神慰藉和希望。随后,王阳明被贬谪贵州龙场,途中遭刘瑾追杀,他设法脱身后,却主动再返谪途,写下了《泛海》一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