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1912年卸任后担任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他在1895年至1920年关于中国问题的通信恰好涉及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
莫理循是澳大利亚人,出生于1862年,青年时期先后在墨尔本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他家境优渥,是维多利亚州季隆学院院长的长子,热衷于探险。十七岁那年,他就从家乡步行六百五十英里到达阿德莱德,随后又只身划着独木舟漂流于尚未开发的墨累河。最著名的一次探险行动大概是1882年横穿澳大利亚南北的徒步旅行,他孤身一人历时一百二十三天用脚步丈量了二千零四十三英里,而那时澳大利亚对广袤国土的测绘甚至都没有完成过,他这一探险行动第一次被《泰晤士报》所注意。
他被任命为《泰晤士报》驻京记者纯属偶然。1894年,他穿着中式长袍,戴着中式小帽,完成了从中国上海到缅甸仰光三千英里的徒步旅行,为此还写了一本书,叫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其时,《泰晤士报》正在物色驻远东的记者,于是莫理循再次进入经理莫利伯·贝尔的视野。恐怕莫理循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中国一住就是二十年。他亲身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中国东北为战场的日俄战争、辛亥革命以及袁世凯窃国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袁世凯称帝后赐名“莫理循大街”)建立了一个私人图书馆,他那大量的通信、日记、内参、备忘录,以及他在中国所购置的大批书籍、版本资料等成为后世研究二十世纪初转型中国的宝贵遗产。
青岛问题
《晨邮报》记者莫·奥沙利文在1897年5月6日从胶州发给莫理循的信件中,谈到一个传闻。这个传闻说,俄国想夺取胶州湾,而清廷正在与它谈判转让的问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北方的列强中,俄国势力最大。
这条传闻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彼时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奏请皇帝准许他构筑防御工事,三位道台(地方行政长官)亦表示支持,并各自密报实施方案。看起来当时的朝野上下对于胶澳(青岛旧称)设防问题并非不重视;另一个结果就有点令人忍俊不禁,南方地产商人听说这一传闻后闻风而动,用今天的话说,组织了“购房团”纷纷北上,购置地产。作者提到了邢泰先生和他的广东代理人。传闻还有鼻子有眼地说,中国将把旅顺和胶州这两个港口之一移交给俄国,预定在阴历九月或十月成交。
后来我们知道,德国借口山东西南地区的“巨野教案”,于1897年11月14日派海军提督狄特立克斯登陆并占领了胶州湾。难得的是,奥沙利文在5月13日的信件中已经对此做了精准的预测。他说,那位威廉游侠(指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定会提出与辽东联盟相联系的酬劳问题。
日本在甲午战争胜利后,曾要求割让辽东半岛作为报偿。德、法、俄三国对日施加压力,迫使日本于1895年5月5日把辽东半岛交还中国,史称“三国干涉还辽”。“辽东联盟”指的就是这一事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自然以攫取旅顺和大连湾为条件,法国在北方尚没有重大利益,而德国必然也会提出得到一个海港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