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街》是残雪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作为象征型作品,具有暗示性,故而可谓之“黄泥街暗示”。“黄泥街暗示”有没有卡夫卡“城堡暗示”的“影响渗透”?答案是肯定的,残雪小说的“特殊性”就是卡夫卡属性的表现,卡夫卡的“城堡”元素在其中挥之不去。
《黄泥街》里的“黄泥街”很奇怪,黄泥与淤泥一样,都不是人能够安身立命的世界,“黄泥街”就是“黄泥街”人的境遇,黄泥街上充满泥泞和污水,象征着人的生存艰难:
那城边上有一条黄泥街,我记得非常真切。但是他们都说没有这么一条街。
我去找,穿过黄色的尘埃,穿过被尘埃蒙着的人影,我去找黄泥街。
我逢人就问:“这是不是黄泥街?”所有的人都向我瞪着死鱼的眼珠,没人回答我的问题。
…… ……
我来到一条街,房子全塌了,街边躺着一些乞丐……
可见,作者用一种比较先锋的象征手法,给读者描绘出一条似有还无的黄泥街,既模糊又抽象。尽管有大量关于黄泥街的具象描写,但黄泥街到底在哪里,无从得知,它只是作者表达某种隐喻的一个载体,只存在于象征的修辞里。我们不难从中窥见卡夫卡笔下“城堡”的影子,如开头一处写道:
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积雪淹没了村子。一点儿亮光都没有,雾霭和夜色掩埋了城堡所在的山岗,隐去了它的雄伟的身影。通向村子的大路上有一座桥,K站在那儿凝视着天空,头脑中一片空白。
《黄泥街》里的“我”去找“黄泥街”,《城堡》里的K去找“城堡”,找来找去,他们在某个象征的空间可能相遇了,残雪就是跟着卡夫卡狂奔,才找到属于自己的“黄泥街”。《城堡》的寓意及K的遭遇,已经渗透残雪的灵魂。在残雪眼里,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也是她的“城堡”,她说:“我们心中都有一座城堡……我们眼前的这个奇迹就仿佛是由地狱里的呻吟汇集成的幻影;那看不见的辛酸的眼泪,那无数交织的悲痛的故事就是它的发源地。”
无论是“城堡”还是“黄泥街”,折射出来的都是“恶”的世界,都是存在各种各样生存困境的世界。“城堡”抑或“黄泥街”等象征物,其本身意义并不大,因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在作者笔下,象征的具体事物“城堡”就是若即若离,如梦似幻,因为它的特殊意义不在这里,而在别处。“城堡”不过就是作者实现某种写作意图的载体,无论作者怎么写,都少了点触摸感。这可能就是象征型作品与现实型作品的区别所在。
城堡的轮廓已经开始渐渐隐去,但是仍然静悄悄地耸立在那儿;K看不到那儿有一丝生命的迹象——或许从那么远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看出东西来,可是眼睛总是看到一些什么,实在受不住它那样的沉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