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伦教糕”
作者 张建智
发表于 2025年9月

中国制糕的历史有几千年,我不知有人写过《中国糕点史》否,但古人早有谚语:“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在古代,每逢九月,人们就开始做糕,因为“糕”与“高”同音,“糕点”代表着“步步高升”和“寿高九九”的美好寓意。

历来最有名者要算“重阳糕”。古人欲作九日诗,因为“六经”中没有“糕”字,遂止,故诗有“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之句。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记载了十二个治病方,有一个名为“半夏秫米汤”,这“秫米”是指稻米,又称“禾”。汉代张仲景之前的时代,在治气血虚弱之症时,便以“禾”米之浓汤为佐让病人服药。那个时代的“秫米”估计质量特好,能起到“补中益气、和胃化浊”的作用,《黄帝内经》记载,其如“人参”,大补元气。

平常所说的“糕”,一般是指用米粉或面粉制成的食品。而“伦教糕”是一款用籼米、西谷米等原料制成的糕点。

鲁迅是很喜欢吃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中,就专门提到了“玫瑰白糖伦教糕”和“薏米杏仁莲心粥”这两种传统美食。在《鲁迅日记》里也有关于这些糕点的记载。恕我孤陋寡闻,不知从何时起,这类糕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鲁迅的记录说明,上海原也有一种可口糯软而不腻的“伦教糕”。由于其品质优良、风味特殊,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也讲到一种糕,并写了一诗:“早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赴上大云桥。今朝不吃麻花粥,荷叶包来茯苓糕。”

锺叔河先生在《儿童杂事诗笺释》中对此也作了解释:“如蔡糖糕、茯苓糕、桂花年糕等亦具备,呼声仅云卖糕荷,其用处似在供大人们做点心吃。”

人们常说吃了什么糕饼,其实糕是糕,饼归饼。用面粉做的食品,称为“饼”。虽然米粉、面粉做的,通俗说法都可称为“饼”,但《释名·释饮食》中记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颜师古注《急就篇》曰:“饼,溲面而蒸熟之,则为之饼。”故人们把面做的食物叫作“饼”,如“烧饼”“炉饼”“月饼”“光饼”“太师饼”“盘香饼”等。也有米面倒置的,如粉做的“麦芽塔饼”,面做的“鸡蛋糕”,但只是个别情况。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