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以来,在一些地方知识分子以及外来者的眼中,中国社会街头之种种奇观,俨然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于1874年在江西省九江市拍摄的照片“Street Groups,Kiu-Kiang”,展现的正是晚清九江街头一隅。汤姆逊貌似对街头代写书信摊的情况还有更多的了解,他的记述如下:“木桌后戴着眼镜的男子是一位代笔人,正在帮一位愁苦的女子写信。代笔之外,他是一名眼科医师,自称具有特殊技能,能治愈人眼的七十一种疾病。桌上一长串摊开的疾病清单,都是他所宣称的可治之疾。同时,他还会测字课命,让人们相信能由此一窥未知之事。而他所使用的这些桌椅、器具都十分便携,收摊时,夹在腋下随身带走便是。”
代写书信,就是街头文化单元构成部分之一。“十字街头新事业,三家村里老先生。八约书上千约泪尽,写尽人间苦痛声”,说的正是代写书信,这是城市街头中一项极具文化特色的生意。
由于代写书信本就是小本生意,并且,一般民众对于书信写作的需求并不是不间断的或是有规律的。因此,代笔人若是仅仅想以代写书信谋生,可谓相当艰难。在这般情形下,自然其他各种有关文字的业务,也被他们通通包揽了下来,如“查流年八字,查小说花幕,算命择日”,“代写借钱借物的借据,男女嫁娶的订婚书,代写分家立业、房屋买卖的契约,以及邻里纠纷诉讼文书”,“代写打官司的诉状、情书、总结”,以及“写春联、诉状、店名题字等”。就算如此,他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无法让他们不愁衣食。一年到头,只有节日期间,代笔人业务才进入繁忙时段,尤其是在春节前后,他们总想趁此时机多赚些钞票。
代写书信的先生一般是以失业的读书人为多,他们粗通文字,程度稍好些的曾念过私塾,或当过私塾先生,且对文牍事务怀有相当的兴趣。尽管他们年纪大多已过半百,可身上的文人特征依旧非常明显,热衷于穿一件褪色的长衫,以示腹有经纶,体现出与其他摊贩等无知之辈存在偌大区别。他们常年出现在街头人流密集的地带,有在集市口的,庙门前的,码头、车站处的,还有在邮局门外的,个人形象和摊位样式都颇具特色。随身携带的木桌,是他们唯一的工作台,有的人还会在“身前放着一张圆凳……圆凳旁的左边有一张小竹凳,右边有一张长矮木凳,是留给顾客坐的”,在摊位一旁通常会立起一个“代写”或“代写书信”的牌子,黑白字格,较为醒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