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地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观察及思考
作者 何鸿鹄 罗浩月
发表于 2025年9月

作为连接课堂学习与真实社会情境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活跃板块。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学段的研学活动在教育目标、组织模式与内容设计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一个核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探究、思考、创作与交流。政策推动、市场需求与教育理念更新,催生了从短途科普参观到跨区域深度调研的多样化研学形态。其中,中小学研学旅行与大学生艺术研学作为研学旅行中的典型领域,其现状、挑战与发展趋势更为行业所关注。

中小学研学旅行:从普及到提质的转型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连接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兼具教育性、体验性与综合性。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教育理念更新的驱动下,这一领域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覆盖范围、参与规模和主题类型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市场化进程中的无序竞争与质量参差,也使行业面临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

我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起步较晚,其兴起主要受到西方体验式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国内教育政策的推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体系的规范化管理,明确其既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出台后,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大量文旅企业、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纷纷转型或布局研学板块。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后,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丰富课外活动的重要途径,春秋学期各一次、一日制短途行程的模式在多数地区成为常态。这一时期的行业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一学生参与面扩大、教育公平性提升,也暴露了伴随而来的问题一一课程设计同质化、教育目标模糊、形式大于内容等现象,显示出行业仍处于探索与规范并行的阶段。

目前中小学研学旅行市场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学校自办、文旅企业承接、专业研学机构运营三类。有的地区由教育部门统筹,由学校直接组织实施;有的则通过政府采购或市场化招投标,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执行。不同的模式在成本控制、课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

在产品类型方面,课程主题呈多元化发展,常见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研学(如森林公园、农耕体验)、历史文化研学(如博物馆、古镇)、科技探索研学(如科技馆、天文台)、红色教育(如革命纪念地)等。部分机构还推出跨领域融合课程,如结合艺术体验与科学实验的综合型研学。

在政策推动下,研学旅行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遍活动。据部分省市统计,超过80%的中小学每学年组织至少一次春秋季研学,人均参与频率逐渐提高。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