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学:行走的全球课堂
作者 达不流
发表于 2025年9月

研学旅行,在国外常被称作“修学旅游”或“教育旅游”,其起源通常认为可追溯至 16至 17 世纪于欧洲兴起的“大游学”(GrandTour)运动。此后的几个世纪,“漫游式修学旅行”逐渐在其他国家盛行开来,并逐渐衍生出多种模式。例如:美国的现代营地教育,其初衷是让城市儿童接触自然,对抗工业化带来的健康问题;德国的“露天学校”起初是为了保障肺结核儿童的求学机会而开设的,之后扩展为健康儿童的自然教育营地。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这是“研学”概念首次正式进入我国民众的视野。2016 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研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加之,近年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持续攀升,尤为重视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视野。很多家长将海外研学(国际游学)作为孩子日后留学的“前奏”,希望通过海外研学,孩子能提前适应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不可否认,海外研学在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及外语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全球性的视野。然而,我们亦需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活动,既不盲目追捧,也不轻率否定。

海外研学的狂飙突进

在高校国际化布局、教育政策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海外研学——曾经的“精英教育选项”逐渐成为更多普通家庭教育投资的新方向。这种由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与教育理念革新共同掀起的浪潮,在行业数据中得到了更鲜明的印证。艾媒咨询《2024—2025 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已达 1791 亿元,同比增长21.9%;预计 2025 年市场增速超 15%,将突破2132亿元。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国际游学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国际游学市场规模即将突破 800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 2000 亿美元。2025 年,全球 18—25 岁青年群体中,参与过国际游学的比例已达37%,较2024年提升9个百分点。

耶鲁大学法学院。图/ 耶鲁大学官网

艾媒咨询《2024一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已达 1791 亿元,同比增长21.9%;预计2025年市场增速超15%,将突破2132亿元。

为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部分研学机构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供给,将研学价格设置在 2000—5000 美元,这无疑点亮了许多普通家庭对于托举孩子进入“名校朋友圈”的希望。

海外研学从“精英专属”到“大众可选”的跨越,是消费升级时代家庭教育需求的集中释放,在狂飙的势头中,整个行业须守住教育的本质,让海外研学辅助学子向上生长。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