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沉甸甸的邀请
2023 年 10 月,忽然收到一个翻译公司的邮件,问我是否有兴趣去迪拜为联合国气候大会做同声传译。邮件中,映入眼帘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几个字眼,让我意外、惊喜又不禁犹豫。同声传译,“耳听”与“口说”同时进行,需要大脑像电脑一样高效运转,瞬间理解、精准转换、流畅输出。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达到语言纯熟且能一心多用的境界,才能成为同传译员。
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设想一下,你是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误入高等数学的课堂,或者法律、建筑、金融等的教学中,老师说的话似乎都很浅白,但其中的知识呢?显然,作为门外汉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绝非易事。
气候大会的翻译也是如此。气候变化涉及能源、减排、生态、融资、交通、城市规划等许多领域,包罗万象,广度和深度令人望而生畏。作为译员投身其中,那种难度和压力不仅像进入课堂,更像进入一个“超级考场”!译员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快速学习新知的能力,才能应对。
尽管我多年来进过多种“考场”,也曾作为译员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会议,但“联合国气候大会”这几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我还是犹豫了……


天降大任,让别的高人去顶吧。我没有回复邮件。然而几天后,翻译公司再度相邀。这份诚意和信任,如同一束光,驱散了我的顾虑。那就去吧!
为大会做准备就像备战高考,我期待主办方能提供相关材料,作为“复习大纲”。然而是一点儿都没有。估计会议规模太大,顾不上这些“小事”。于是,一切只能靠自己备战。网络搜索,凡是与气候有关的,一概搜罗,或是有用,或是无用,唯有在脑袋和笔记里装上更多,才能在感觉无尽的准备中,为上场做好铺垫。
登场:步入气候盛会
踏入阿联酋迪拜世博城,我才开始了解何为“史诗级”会议。这片曾举办2020年世博会的438公顷土地,如今化身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神经中枢”——第 28 届气候大会会场。蓝区,作为联合国官方谈判区,戒备森严,庄重肃穆。我们提前一天办理入场证,排着蜿蜒数百米的长队,耗时近两小时才得以穿过安检。
蓝区大道两旁,198 个缔约方的旗帜随风飘扬,汇成缤纷的“联合国彩虹”。肤色各异、服饰万千的参会代表们,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多样化图景。作为沟通的桥梁,在即将步入会场的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也为这份工作而自豪。
进入大会场,巨大的舞台,360 度环形屏幕播出壮观景象:白雪皑皑的群山,蔚蓝深邃的海洋,鲸鱼在海中游荡,大会标语“团结、行动、实现”,提醒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美丽大自然。
大会场旁是主席圆桌会议室,举办各国部长级或领导人等参与的高级别会议的场所。旁边的隐蔽场所中如蜂巢般排列着 12 个同传箱,为两个会场提供 6 种联合国官方语言的实时翻译。戴上耳机,调试好设备,世界被分割成两个空间:箱外是安静的物理空间,箱内是汹涌澎湃的信息海洋。大会发言从会场实时传入,经过译员大脑的瞬时拆解、理解、重组,再化作另一种语言输出,同步送达与会代表的耳机。我们是无形的沟通桥梁,确保思想的火花跨越语言的鸿沟。这份工作,责任如山,也无限光荣。
气候大会,我正式登场!

奋战:同传厢里的“唇枪舌剑”
每天清早,我们坐上高架轨道列车,穿过迪拜高楼林立的市区,迎着朝阳奔向郊外的世博城。参会代表、工作人员组成的滚滚人流从车站涌入会场。10 天会期,数十场高强度会议轮番上演,在信息、知识、语言、心理多重维度交织的复杂场域中进行一场场“脑力风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