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敛阳润燥,守静待丰年
作者 林思伟
发表于 2025年9月
立秋后,万物从热烈奔放转向沉静丰盈。

每年8月7日至9日,当太阳行至黄经135度时,立秋悄然而至。梧桐始落,寒蝉初鸣,暑热未消而凉风已生,天地间氤氩着夏秋交替的缠绵。《管子》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2这一时节,阳气如倦鸟归林,缓缓敛入大地;阴气似清露凝霜,渐次漫上枝头,万物从热烈奔放转向沉静丰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即从容平和,像把盛夏的躁动收进一只青瓷罐,盖上盖子,留一点余温,却不让火继续烧。此时肺金当令,主肃降与收敛。然“秋老虎”余威尚存,湿热交蒸,形成“夏藏秋发”的矛盾——白昼灼热耗气,夜晚寒凉伤阳,人体易陷于“外燥内湿”的困局。中国传统医学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时节贵在“收养之道”:敛神气以安肺金,健脾土以化湿浊,润燥邪以护津液。正如《养生论》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借自然之力调和身心,方为顺应天时。

立秋时节的健康问题,多与“燥邪”和“阴阳失衡”相关。刚刚告别盛夏的湿热,人体还未完全适应干燥的气候,最易出现“秋燥”症状。呼吸道不适最为常见。燥邪伤肺,会导致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甚至出现声音嘶哑。有些人清晨起床后会感觉鼻腔干燥发痒,这正是肺津不足、鼻窍失养的表现。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肺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燥邪侵袭,引发支气管炎、咽炎等问题。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