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团的旅行总是匆匆。德国的走马观花之后,我们转往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令人迷恋的美丽小城。尽管20年前到过,但萨尔茨堡绝美的风景和充满音乐元素的特质,让重逢依然值得期待。
重逢孕育莫扎特之地
萨尔茨堡是莫扎特出生的地方。1756 年,这个少见的音乐天才在这里出生、长大。他4岁便开始作曲,8 岁就完成了人生首部交响曲的创作——真的难以想象,一个8岁的孩子是如何理解音乐的旋律、配器、和声等诸多因素的。12岁时,他写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他的一生尽管只有短短的35年,却写下了600多件作品,包括 40 多首交响乐、5 首小提琴曲、27 首钢琴协奏曲、10 多首小夜曲等。对于这个现象,人们能解释的,唯有“天才”二字。
这次我从20年前的反方向入城,进入城市左岸,来到莫扎特的故居留影后,再走过萨尔茨桥。桥上结满了一对对的情人锁,上面写着挂锁人的名字,其中有不少是华人的。尽管愿望令人充满期待,但若爱情就靠这一把锁来维系,那就真是不靠谱了。
一路走来,桥下游人如织,桥下草地上坐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更多是一对对的恋人,面对着萨尔茨河在窃窃私语。整个城市虽比20 年前更商业化,但依然不失它甜美秀丽的特质。桥头有人在拉手风琴,拉的是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琴手的水平一般,但在这音乐圣地,再一般也应该不算是对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亵渎,而只能当是致敬。当年我曾就这里的音乐氛围,写过一篇短散文《音乐弥漫的小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时隔20年,我依然对这个小城满怀着欣悦的感情。以前这里是有小乐队演奏的,一路走来,会有不同的旋律环绕在你身旁,但如今现场演奏音乐的似乎人少了许多,小乐队更是已然消失。

走进米拉贝尔花园,眼前是一片熟悉的场景:两个男士塑像跨步向前,伸出左拳构成一个拱门,这里是电影《音乐之声》的一个外景地,家庭教师玛利亚带领上校的7个孩子,唱着《哆咧咪》欢跳着走进花园,那画面令人一看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