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解东南亚的文化,你第一时间会选择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还是查看线下的实体资料呢?如果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东南亚文化,比如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那么你很可能已经被社交媒体上的“标签”(# 东南亚)包围了。当你检索“东南亚”这个关键词,根据平台流量的习性,就会被优先推送当下最热门的标签化内容。在今天的短视频平台上,无论你搜索的是东南亚的美食、旅游还是历史,你很可能会遭遇“1974年第一次在东南亚打自由搏击就得了冠军”这句话的魔性配音。这句本属无厘头喜剧的荒诞台词,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助推下,却被剥离了原始语境,异化为一个关于东南亚的核心标签。
扁平化的东南亚印象
“1974 年第一次在东南亚打自由搏击就得了冠军”出自周星驰、吴孟达1994年主演电影《破坏之王》的一句台词,是剧中角色“断水流大师兄”(林国斌饰)识破“魔鬼筋肉人”(吴孟达饰)隐藏身份的对白。令人意外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上,这句无厘头的台词跟随着“东南亚”的标签从 2022 年 9 月开始突然走红,成为增幅最大的“爆梗”,热度一直延续到今天。“自由搏击”到今天都是与“东南亚”强绑定的关联标签。
网友把电影里的这句话抠出来,塞进了各种关于东南亚的视频里。这样的视频多了,平台就把“自由搏击”设定为“东南亚”的关联标签,并且形成系统的推送记忆。用户们看多了夹带着这句台词的视频,潜意识里就自然把这一句电影梗记成了代表东南亚地域的标签。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算法加持下,电影的玩笑话居然享有比真实历史和文化更优先的排序,形成外人对东南亚的第一印象。
其实,不止“自由搏击”一个标签形成了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其他关联标签也在各类平台上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这些碎片化的符号被算法不断强化、堆叠,逐渐拼凑成一个单薄而刻板的东南亚印象。可以说,网络平台似乎正在塑造一个与真实的东南亚不相符,甚至充满地域偏见的形象。
东南亚的关联词矩阵
各平台的“东南亚”关联词矩阵代表了网民观看东南亚的焦点。抖音近期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依次有:自由搏击、园区、东南亚料理、无核、野生动物、核武器、仙人掌果、摇头、诈骗、柬埔寨、DJ神曲,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