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然,我没有老师
作者 张彤彤
发表于 2025年9月

大概三个月前杜梨发给我一篇散文,就是这篇《小耳木兔失落于永定河》,我细细读了几遍,文中记录的是她这两年在北京等地观鸟的过程和体会,文中也提到了我和她以及其他朋友一起观鸟的事。这篇不断的散文可以说是一篇观鸟的回忆录,许多情景跃然纸上,也带出来了不少的回忆。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其实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古早时期我们的先祖为了生存捕捉和收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果实、菌类等作为食物,对自然了解与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对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早已有了深刻的认知。可以说对于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从古至今并不陌生,我们先祖通过狩猎来捕捉野生动物作为食物,还会把野生动物的形象记录在岩石、山洞中,一万七千年前法国拉斯科的岩洞中人类的先祖已经绘制了野马、原始牛、马鹿、狮子等野生动物。在我国古代《诗经》中就有诸多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描写和记录,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超写实的花卉、鸟类和昆虫绘画,可见无论中外古今,人们对自然的观察记录一直没有停止。现代观鸟活动起源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起源于身在塞尔伯恩的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的自然观察,他把身边观察到的鸟类、兽类、鱼类、植物和物候的变化记成笔记,这本书后来发表,就是《塞尔伯恩博物志》(也译作《塞耳彭博物志》)。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