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制造服务对制造赋能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服务要素的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造产品的价值增值程度。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般超过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致在40%—50%。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7%,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为31.4%,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10%—20%的较大差距。由此可见,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制造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巨大的提质增效发展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高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性物流、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节能与环保、商务服务等业态。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
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生产要素,需要服务来确保中间品及最终产品运抵销售市场,对通信、运输和数据流等协调服务的需求加大。附加在最终产品中的服务日益增加,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如运输、保险、仓储、会计、咨询、设计等方面,也嵌入到培训、维护、维修等服务中。制造服务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削减成本、提高效率、深化和改善客户关系,也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贸易中强大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整合到制造过程中。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实现产品价值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链的服务环节转移。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顺应制造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商务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基于两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梳理了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等10种典型业态和模式,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这也是继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之后,我国首次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的实施意见。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出台的制造服务业文件。该文件基于两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专项行动和保障措施。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统筹推进服务型制造标准化工作,支撑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旨在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