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领数字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 高婴劢
发表于 2025年9月

数字产业以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运营技术(OT)、数据技术(DT)等领域数字技术大规模产业化为特征,面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求提供数字产品、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和关键驱动。人工智能(AI)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和生产力革命性跃迁的动力引擎作用,正在对数字产业的技术创新范式、要素配置方式、产业组织结构、行业治理模式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影响。“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期,是应对技术产业竞争、实现数字产业突围的攻坚期。为此,建议以“AI+”数字产业为导向,实施“创新引领、软硬协同、数实融合、区域集聚”的发展策略,加强系统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制度突破,助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篇章。

“人工智能+”数字产业的新趋势新特点

从技术演进看,智能革命引领产业创新,数智技术体系全方位重构。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呈现出从“单点突破”走向“群体创新”的显著特征,“数据+算力+算法”正在重构数智技术架构的底层逻辑,智能、融合、协同成为数智技术涌现式创新、规模化应用的主要脉络。在智能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数据的自动化流动,将物理空间在数字空间进行映射,反映客观规律,指导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而智能技术则通过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机制,在数字、物理等多重空间中完成更加复杂、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形成AI芯片、感存算一体、云边协同、大模型、数据智能、智能体、具身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群体性突破,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新兴产品加快孕育发展。在融合方面,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产生“1+1>2”效应,催生更多功能集成、系统复杂的新应用新场景,而数智技术与各行业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比如,融合了自然语言理解、混合现实、建模软件、动作捕捉硬件等多技术的数字人应用,兼具交互式、沉浸化、个性化特征,正成为人机协作的重要方式,未来可能是智能体应用的流量入口。在协同方面,AI开发框架已通过低代码化、模型开源等方式大幅降低创新门槛,行业用户甚至非专业开发者都能低成本接入AI能力,通过自然语言理解、代码自动生成、按需搭建数智应用,多主体协同创新边界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比如,微软Power Platform开发平台月活用户量达4000万,无技术能力的用户占比超过70%,企业级用户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50%—80%。

从成长空间看,数智协同转型全面开启,布局智能原生竞争新赛道。

在“AI+”政策推动下,数字化转型“硝烟未烬”,智能化升级“战火再起”,数智协同转型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各领域生产力变革的重要途径,智能原生产业革命性探索将加速推进,为数字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增量空间。一方面,数智协同转型推动数字产业持续迭代升级。“AI+”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等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同频共振,本质是产业范式的新一轮重构。比如,智算中心将成为生产基础设施的战略构成,高质量数据集应用于行业级、场景级开发,大小模型协同支持场景适配建设,都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导向,吸引数字产业企业围绕数智协同转型需求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比如,在“AI+制造”领域,智能产品装备、大模型等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等环节得到应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另一方面,智能原生产品与服务创造和引领新需求。智能原生是以AI能力为内核进行产品设计、架构搭建、应用部署、商业运营和终端使用的新应用和新服务,不同于当前智能应用的外挂插件工具或场景适配调优模式,其天然具备较强的理解自然语言能力,在根据任务需求自主规划、综合调度、精准执行、主动服务等方面能力更优;以智能体应用为代表,其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范式都将全方位重塑,智能体服务可以直接按最终创造的价值付费,如销售智能体进行销售额提成、供应链管理智能体根据节省成本分成,AI实际使用效能也将吸引消费者愿意为服务买单而非纯IT技术支出,从而引领数字产业消费与供给的协同升级。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