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决心意志,也深刻体现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
养老保险体系承压
巨量人口处于快速老龄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征程面临的独特背景与约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标志着我国正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老有所养”也成为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大题目”;更深入地来讲,“未富先老”,或者说“未备先老”的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至少有三点挑战。
第一,复杂老龄化带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建设成就斐然,预期寿命持续提升、少子化趋势发展迅速,导致老龄化快速加深且持续时间长。据联合国预测,2024年我国65岁人口预期余寿的中位数17.7岁,预计到2050年会增长到21.1岁,这会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高龄化程度;到2045年,我国80岁以上人口会突破1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赡养比(即缴费者人数与养老金领取者人数之比)呈下降趋势,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赡养比已经从2000年的3.3左右下降到2024年的2.6,以现收现付制为主要融资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巨大的资金可持续压力。
第二,长寿及与之伴随的疾病谱升级挑战养老保险金的充足性。老龄化与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相伴相生,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转变也导致慢病风险整体提升。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从2008年的15.7%上升到2018年的34.3%,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则相应从46.7%上升到62.3%。由于慢性病病程长、病因复杂,且可能呈现多种慢性病叠加堆积的现象,严重威胁人的身体机能,导致失能、重症等风险增加,给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带来严峻挑战。经验显示,1990年至2017年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预期寿命增幅为6.3年,低于同期预期寿命增幅的7.4年;2010年至2021年间,焦虑症、抑郁症和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增幅最大,分别增长16.7%、16.4%和14.0%。疾病谱升级可能导致基于历史数据的人口发展与健康风险趋势分析过于保守,进而可能导致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储备不足,长寿对养老保险金充足性的挑战进一步升级。
第三,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挑战养老保险体系的适应性。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带来挑战。一方面,人口红利减退,通过劳动力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持续弱化,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释放人才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另一方面,通过闲暇时间增加以及由此激发的“发展型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综合来看,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向转变,这直接指向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不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关乎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技术革命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也带来就业模式转型,原本依赖于传统劳动合同关系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有效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灵活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用工形式,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覆盖不足,也进一步挑战基本养老保险的广覆盖和可持续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