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中国西北的重要省份,是地球第三极的壮丽画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亚洲巨龙的生命之源,被尊崇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以及“中华水塔”。从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汩汩清泉汇聚成流,就像大地上的血脉,滋养着华夏大地,维系着亿万生命生生不息。
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在这高原之上,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与淳朴善良的人民共舞其中、和谐共生,构织成这个世界最美的和旋乐章——林木与我共舞,山水与我同笑。
生态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答卷
2025年8月上旬,记者来到青海调研,感受它的山脉高耸、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生态奇美。藏羚羊,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放眼望去,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曾经沙化的湿地,也重现了往日的生机,成为候鸟的天堂。绿意盎然的草原,显露着生机勃勃。
在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上,青海人民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早期的克服万难在崇山峻岭中修筑起一条条“天路”,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到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起一座座水电站,点亮高原的灯火;再到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让世界看到青海的美丽和神奇。咬牙坚持,勇往直前,早已融入到青海人民的血脉中。在三江源,牧民们更是放下牧鞭,担当起生态管护员的巡护责任,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广袤的草原上,守护着羚羊、雪豹和高原的每一寸绿色,为全国的生态安全做出了贡献。
有着多年法律工作经历,曾在新疆、福建任过职的青海省省长罗东川表示,青海近年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生态环境在担当作为中提质增优。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高水平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新增国土绿化624万亩、防沙治沙149万亩、草地修复治理47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土壤环境质量清洁稳定。青海建立了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和问责机制,首次与甘肃签署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生态文明之路在高原大地越走越宽广。
龙树画苑:全免费的非遗艺人起航“摇篮”
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青海人民不仅锻造了坚韧的体魄,更孕育了博大包容的文化胸怀。这种胸怀,在黄南州同仁县的热贡艺术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南州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施建华眼中,热贡艺术是黄南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全州旅游开发的重要“板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束耀眼的“奇葩”,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它更是大美青海宣传平台上一张世界级的“金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