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常经济 蓄势待“飞”
作者 陈希琳
发表于 2025年9月

在北京延庆,攀上八达岭,扫码5分钟后无人机应急物资就能快速送来;坐上直升机,游客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巨龙盘山”;走进无人机科技馆,就能全景式了解型号不一、功能不同的无人机产品……如今,北京市延庆区依托良好空域条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产业生态,形成了文商旅体融合互促的低空技术发展全景图。今年7月,《经济》记者走进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延庆园,带领读者共赴一场“飞”阅延庆的调研之旅。

政策开路 产业生根

北京无人机看延庆。以八达岭机场为中心的真高1098m、面积374km2的独特空域优势为延庆发展低空技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2020年10月,北京市延庆区成功获批中国民航局首批、同时也是北京市唯一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2023年8月,北京市政府确定延庆为北京无人机产业发展主区。2024年,《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方案》相继出台。2024年9月,延庆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城市联盟。2025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庆“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

在政策的引领下,延庆低空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成势。全市首个中关村低空技术产业园落地延庆,无人机产业创新园投入使用;延庆区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中心(测试版)上线,建成北京(延庆)城市综合管理示范应用平台,25个无人机机巢实现乡镇重点区域全覆盖,无人机在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等领域场景服务超1000小时;落地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全球首款浮筒式双座水上电动飞机和四座氢内燃机飞机在延庆首飞;连续4年举办八达岭低空安全发展大会,举办2025低空技术与工程大会、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无人机与低空安全领域赛等赛事活动。

今年8月1日,《北京市延庆区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作为北京市首个专门规范低空飞行服务管理的区域性制度文件,《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延庆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新阶段,为延庆低空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如今,延庆区发展低空技术已经产生名片效应。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示范区纳入全市重点产业集聚区政策支持范围。截至目前,示范区已集聚无人机企业超百家。航天时代飞鸿链主企业跻身“独角兽”行列,远度互联获得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特殊适航证,瑞迪通达在无人机反制进入快速成长期……

据北京市延庆区科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相关企业发展,延庆区科信局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市场拓展、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难题。

例如,2022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延庆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办法》,聚焦高企、专精特新认证,上市辅导、研发投入及技术合同成交等领域。实施两年多来,支持企业171家,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11家增至270家,“专精特新”企业从32家增至67家,园区营收与总产值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关键问题。2025年,区政府修订政策形成《延庆区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强化对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的支撑,进一步精准助力企业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为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延庆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建立了“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的政务服务和技术支持。

首先,坚持全区“一盘棋”,通过全局谋划、统筹部署,推动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明确提出要深化中关村延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区政府将园区建设发展提升到全区战略高度,组建成立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中关村科技园区延庆园管理委员会),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强化对全区经济信息化、科技创新和园区建设工作统筹。

其次,深化管理机制改革,以延庆园管委会统筹规划管理和产业培育、以服务中心专攻招商引资和为企服务、以投资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运营管理,“三驾马车”通力合作构建全方位保障,全区各相关单位共同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协同作战”,打通了政策堵点、弥补了体制缺失,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最后,探索新型政企合作机制,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成立中关村延庆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园区开发建设;与北京启迪之星创业加速科技有限公司、意谷世纪无人机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等第三方市场化平台合作,形成支持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彰显了延庆区“以企为贵”的营商理念,也产生了良好成绩。

平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由于延庆空域分为100米以下、100—300米、300—600米等不同高度层,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无人机飞行,目前空域全开放但需统一调度,所以延庆区以国企为依托,构建了集无人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空域管理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治理平台。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