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经济”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些因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分散而发展滞后的山区乡村,将项目“飞”到了更适宜产业发展的兄弟村,村集体每年都能拿到不菲的投资收益;在现代化的绿色蔬菜大棚里,农村职业经理人每天盯着果蔬长势,研究品种调整与行情走势;在脐橙协会里,退休多年的老干部依旧发挥着光和热,整日盘算着授知识、防病害、提产量、促销路……这是发生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的真实场景,如今该镇通过创新手段,让能人、贤人、职业经理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并通过“飞地经济”“联营共富”等创新模式,将“人”的潜力、“地”的资源、“产”的动能充分激活,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三村共耕“菜篮子”
盛夏时节,王母渡镇浓口村340亩富硒蔬菜大棚沿着桃江河有序铺展,54个标准化大棚错落有致排列。大棚内,辣椒坠弯枝丫,茄子泛着油亮的光泽;大棚外,村民王大娘正将刚摘下的豇豆装筐,脸上挂着汗珠却笑意盈盈:“我家3亩土地流转费一年18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挣2000块,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比过去强多了!”除了浓口村,同样受益良多的还有横溪村和河坊村,这片“致富基地”正是由这三个村利用政策资金投资而建,“过去三村各自为战,要么种水稻,要么零散种蔬菜,效益低还易滞销”。基地职业经理人谭绍平坦言,2023年基地建成后,通过统一规划、引入新品种,逐步扭转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谭绍平介绍,为破解农户“不敢种、不会卖”难题,该大棚蔬菜基地探索“4种服务+4种收益”模式,即在服务端提供品种选配、机械调配、劳务联络、市场对接四大服务;在收益端村民可通过务工拿到薪金,“公司+农户”能够拿到投资资金,本地人和村集体能拿到土地租金,最终入股的种植户和村集体还能拿到股金,从而实现“四金共富”增收。
“过去各村‘撒胡椒面’搞产业,现在‘攥指成拳’补短板。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