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夕阳红”遇上“新消费”,中国老年群体正悄然掀起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国家统计局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这个曾经被简化为“养老经济”的命题,如今正在裂变为“享老”的消费新生态——从智能拐杖到老年美妆课,从旅居养老社区到线上知识付费,银发群体正在用新消费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
基础保障行业:从“温饱刚需”到
“品质悦己”的消费升维
基础保障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压舱石”,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银发经济中的基础保障行业,为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驾护航,是推动银发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支撑。
住房服务是栖居之基。当前,我国55岁及以上人群已超4亿人,居住需求正从满足基础生活照料的传统“养老居住”向融合健康管理、智慧交互、社交参与等功能的“银发人居”生态全面升级。一方面,养老社区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地产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等纷纷布局,打造多样化适老住房产品;另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提升老年居住品质的关键举措,各地在改造中融入适老化元素。
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老年住房服务挑战与机遇并存。部分人对养老社区仍存在偏见,将其视为“被遗忘的角落”,忽视了其中蕴含高品质生活的可能。同时,建设适老住房所需的高昂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即便看到市场潜力,也因资金压力难以大规模投入。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当前适老住房产品尚未形成梯度化供给体系。在高端养老社区与基础改造项目之间,缺乏满足中等收入群体需求的“中间选项”。
未来,社区内,智能健康小屋可实时监测老人血压、血糖等数据,并与三甲医院远程联动;共享厨房里,老人们可以一起烹饪、分享美食,消解孤独感;代际课堂则让老人与年轻人互动,感受时代的活力。社区外,与周边医疗机构、公园、商超的联动,将形成“15分钟养老生活圈”,让老人在步行范围内满足生活、医疗、社交需求。这种“居住+服务+生态”的模式,将让老年生活从“将就”变为“讲究”。与此同时,市场的成熟将推动适老住房产品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精准分析不同年龄段、收入水平、健康状况老人的需求,开发分层分类的产品,将让每个老人都能找到“心之所居”。
医疗健康是生命之盾。国家卫健委2024年5月公布我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有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合作8.7万对。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设立老年病专科门诊满足基础需求,民营机构提供高端种植牙等特色服务,互联网医疗平台则依托技术优势开展慢病管理,初步形成多层次服务体系。同时企业逐渐将目光聚焦老年群体,各类适老化的康复辅助器具不断涌现,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与使用习惯,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然而,银发经济中的医疗健康前行之路,布满了重重挑战。观念层面,传统“生病才就医”的思维根深蒂固,许多老年人对日常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的重视程度不足,限制了银发医疗健康消费市场的拓展。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智慧医疗技术虽发展迅猛,但针对老年人身体机能、认知特点的适配性研发不足,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APP等产品操作复杂,老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导致科技未能充分发挥助力医疗健康服务的作用。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将带来更多适老化智慧医疗产品,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将实现无感佩戴、自动分析,健康管理平台也将推出语音交互、大字体界面等适老版本,真正实现“科技为健康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