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
—习近平《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2007年1月7日)
【释义】
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解读】
《孟子》一书多记录诸侯向孟子问政的对话。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早在先秦时期,君民关系就被统治者所重视。晋悼公曾向师旷询问卫国国君被赶出国的事情,师旷认为,如果国君养护民众如爱护其子,百姓自然会拥戴君主。他提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即君主治理民众的权力来源于天,而天之所以要将权力交给君主,是希望其能养牧民众,使百姓保持天性。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决定迁都于绎,也就是今天的峄山之阳,问卜于史官,史官占卜后说:“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回答说:“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意思是:君主的使命就是让百姓得到将养,让人民幸福。至于我个人的生命长短,都是上天给的时运,就听天由命吧!如果对人民有利,迁都就是最吉利的事。于是迁都至绎。将民众的利益放在君主之上,体现了我国社会早期的民本思想。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的思想要更为进步,他不光劝诫统治者爱惜民力,更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民众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君主最轻。只有统治者使民以时,人民才会富足安康,天下的人民自会来归附,而不是靠战争和残暴夺取土地和人民。孟子还描绘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自成立以来,栉风沐雨、岁月峥嵘,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在新时代重叙鱼水情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王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