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来看北京的“门”道2025年开局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收获了不少赞誉与可观的票房。其实,在北京地区,留有一些与“哪吒”相关的传说。其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八臂哪吒城”了。
有关“八臂哪吒城”的民间传说,最早出现在元明之际。按照目前流行的故事版本:旧时燕京,由于水源被龙王垄断,所以经常遭遇水患,被称作“苦海幽州”。谁能对付龙王?民众想到的便是三太子哪吒。于是,元代的刘秉忠、明代的刘伯温与姚广孝,便前赴后继地设计出“八臂哪吒城”,以镇作孽的龙王。
其实,“八臂哪吒城”的说法,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当刘秉忠设计元大都的时候,在四周城垣开辟了十一座门,这便是哪吒的“三头六臂两足”:南面的三座门,即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为哪吒的“三头”;东侧三座门,即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与西侧三座门,即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是哪吒的“六臂”;而北面的两座门,即安贞门、健德门,则是哪吒的“两足”。待到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也就是刘伯温和姚广孝生活的年代),北京内城城垣开辟了九座城门。若延用元大都时期的布局,则变成了哪吒的“三头四臂两足”: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为哪吒的“三头”;东侧的朝阳门、东直门,西侧的阜成门、西直门,为哪吒的“四臂”;北面的安定门、德胜门,为哪吒的“两足”。无论哪个版本,都无法构成“八臂”之说。
依照近代北京掌故大家金受申先生的说法:北京内城南侧中间的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瓮城东西开门,是哪吒的“耳朵”;正阳门的两眼井,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左侧身体的“四臂”;而正阳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则是哪吒右侧身体的“四臂”;北面城内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脚”。至于城里四方形的皇城,则为哪吒的“五脏”。这种说法,倒也能自圆其说。只不过,外城的其他几座门,如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被莫名其妙地忽略掉了。
而英国人阿林顿等在《寻找老北京》中描述道:“前门是哪吒的头,棋盘街是鼻,中华门是嘴,棋盘街南边双井是眼,崇文门是右肩,宣武门是左肩,阜成门是左手,白塔是火尖枪,东华门和西华门是双臀,东直门和西直门是膝盖,安定门和德胜门是双足(两座门之内的小庙是风火轮),紫禁城红墙是混天绫,午门是心脏……”这个版本描述得颇有意趣,但看起来也略有些随意。
而今能够见到一幅“八臂哪吒城”的示意图,哪吒的三个头被改作一个。如此一来,元代的文明门与顺承门、明清时期的崇文门与宣武门,便成了哪吒的左右手臂。以这样的方式,倒也自圆其说。
此外,刘秉忠确实参与了元大都的设计工作,但居京多年的姚广孝却未必。至于刘伯温,则根本没有到过明初的北平地区。这样两个人,何以被民间传为“八臂哪吒城”的设计者呢?
按照学者陈学霖的说法,由于刘伯温与刘秉忠同姓,而且两者都是翊运功臣,才智与学艺相埒,都擅长天文历算、阴阳风角之术,因此很容易被联想搭配到一起。在广为流传的作品《英烈传》中,作者称刘伯温或为刘秉忠的孙儿。经过《英烈传》等作品的宣扬,刘伯温便与刘秉忠建立了“血缘”关系。于是,刘秉忠将元大都设计为“哪吒城”的传说,就很自然地转移到刘伯温身上,真是鬼斧神工,天衣无缝。
由此看来,有关“八臂哪吒城”的民间传说,是值得探讨的。
从辽南京,到明清北京,这里的“门”道真不少要说起来,“八臂哪吒城”所描述的,已经是十三世纪的元代。而在元代以前,也就是十至十三世纪之间,被历史学者们称作“辽宋夏金各民族政权对峙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北京作为帝都的开始。十世纪前期,随着“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幽州城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由中原王朝的边境军事重镇,上升为不断汉化(农耕化)的游牧王朝先进文明的核心地带。作为辽南京时的幽州城域,内城幅员五里,东曰宣和门,南曰丹凤门,西曰显西门,北曰衙北门。丹凤门以北,还有以启夏门为正门、万春门与迎秋门分列东西的三座宫门。经过启夏门之后,便进入了皇宫。
要说这辽南京时期的城门与宫门,在其设置与使用方式上,都体现了契丹文化和汉文化的各自特点。比如,汉文化有“天子面南而立”的观念,辽南京的所有宫殿都朝向南方,且以南门为正门;再比如,内城虽有四门,但只有东门(宣和门)可以出入,除了军事防守原因之外,它更是契丹族“以东为尚”观念的体现(如今,北京西山的大觉寺、戒台寺等,山门都开在东侧。查阅史料,这些寺庙都是辽代建造,并一路留存下来的。)
到了十二世纪初,金灭辽。至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幽州,即金中都。金中都设城门十二座,金世宗时增加了“光泰门”,金末时又恢复为原来的十二门。这十三座城门,具体为外郭城东、西、南各有三座门,北面有四座门:东侧城垣的墙门,北为施仁门(在如今两广路虎坊桥西侧的魏染胡同南口处。魏染胡同内,现有著名记者邵飘萍开设的《京报馆》),中为宣曜门(南横街东口与贾家胡同南口交汇处),南为阳春门(四路通以北的东庄村处,也就是老的北京南站北侧);西侧城垣的墙门,北为彰义门(如今广安门外大街的湾子一带。湾子以南,是如今出名的马连道茶叶街),中为颢华门(广外马连道茶叶街的中南段),南为丽泽门(位于如今丽泽桥以西、凤凰嘴以北,也就是如今丽泽商务区的范围内);南侧城垣的墙门,东为景风门(如今右安门桥以南、右安门外大街与凉水河交叉处稍北),中为丰宜门(昔日祖家庄南、石门村东,西铁匠营村北凉水河一带),西为端礼门(万泉寺偏西南处);北侧城垣的墙门,东为光泰门(如今宣武门一带)和崇智门(如今南闹市口内的东太平街西口和西太平街东口交汇处略偏南),中为通玄门(如今白云观东北方、真武庙之南,当时的通玄门内大街即位于今广安门外滨河路西侧,北至通玄门),西为会城门(如今木樨地南河流向东拐弯处、河湾稍南处)。
金中都皇城设置四门。正南门(皇城的正门)为宣阳门,在今菜户营以北的鸭子桥南。宣阳门与中都正南门丰宜门之间,有一座汉白玉的龙津桥。宣阳门上重楼壮丽,绘有龙形图案的中门专供皇帝出入,绘有凤凰图案的左右旁门供其他人进出。门内正北中间是御道,御道北端连接端门,端门之北就是宫门,称应天门(或称应天楼、承天门),由此进入皇宫。皇城东门为宣华门,又称东华门;西门为玉华门,其西南就是金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同乐园,又称西苑;北门为拱辰门,取拱卫北辰之意。多年之后,通过考古发掘可知,金中都皇城的中轴线,就位于西二环广安门南段的辅路上。其核心的大安殿,则大体位于如今“北京建都纪念阙”西侧。
当蒙古铁骑占据金中都之后,由于中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西湖(如今北京西站及莲花池公园一带)作为都城水源供应地已难以为继。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不得不做出放弃金中都的重大决策,以中都东北的金代太宁宫(如今北海的琼华岛一带)为中心修筑新的都城,城市的水源随之转移到水量更为充沛的高梁河水系。新都城的主要设计者是刘秉忠,负责施工的是担任筑宫城总管的张柔及其子张弘略,还有工部尚书段天佑等人。
新城最初仍称“中都”(这也是北京历史上十分短暂的“元中都”时期。后来,这个名称冠以张北的都城上),原来的金中都相应地叫做“旧城”或“南城”。至元八年(1271)时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新城为“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营建宫室开始,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诏令旧城居民迁入新城,历史上著名的“元大都”整体竣工。大都方圆六十里,外郭有十一座城门,由外郭、皇城、宫城三重环围。这样的建筑格局在后来的明、清两代依旧延续,只是外郭南北城墙的位置、城门的数目和名称有所不同而已。
元大都外郭的十一座城门中,于明清时期位置没变、但名称更改的,是崇仁门(明清时期的东直门)、齐化门(明清时期的朝阳门)、和义门(明清时期的西直门)、平则门(明清时期的阜成门);位置有所调整且名称更改的,是丽正门(元代位置是如今天安门以南,明清时期南移并更名为正阳门)、文明门(元代位置是如今东单路口、东长安街以南,明清时期南移并更名为崇文门)、顺承门(元代位置是如今西单路口、西长安街以南,明清时期南移并更名为宣武门);被后世废弃的,是安贞门(位于安定门外小关,地铁“安贞门”站附近)、健德门(位于健德门外小关,地铁“健德门”站附近)、光熙门(和平里东、地铁“光熙门”附近)、肃清门(学院路西)。
元大都的中轴线,则南起丽正门(今正阳门之北、长安街路南),向北经过灵星门、崇天门、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殿、厚载门、厚载红门,再经后门桥北延。这些建筑如今的具体位置,虽然在史学界还存在着一定争议,但与明清时期的中轴线相重合,却是公认的。
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领的明朝军队占领元大都,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元大都随即称为北平城。此后,朱元璋下旨废弃安贞门、健德门所在的北城墙,这两座北门也随之废弃(但城垣犹在,甚至于明嘉靖年间还起到了驻守军队、保卫京师的作用)。明朝政府将北平城的北墙向南缩进五里,并开辟了两座新城门,即安定门、德胜门。有研究者指出,徐达缩小北平城的规模看似为了便于军事防守,实际上古代城市规模在礼制方面的象征意义更为重要。当元朝的故都降为北平府之后,它的城市规模显然不能僭越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将元大都相对空旷的北部甩到新城之外,成为遵从封建时代礼制要求的必然选择,而军事意义微乎其微。
待朱元璋去世后,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帝位。永乐元年(1403)正月,朱棣升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此后,明朝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的各项工程便陆续展开。永乐十七年(1419),朝廷下旨拓展北京城南部城区,将南城垣由如今长安街以南一线扩至如今崇文门、前门、宣武门一线,从而奠定了北京内城的范围。
及至嘉靖年间,为抵御蒙古骑兵侵扰,朝廷准备增筑环绕整个北京的外郭。由于地理条件和财力物力方面的限制,只完成了包筑南城墙的工程,由此形成了北京的外城或叫“南城”。北京城墙的总体轮廓也由“口”字形变成了“凸”字形。这个格局在清代、民国时期始终未变,直到 1949 年以后拆除北京城墙修建了二环路,旧时的城市面貌才彻底消失。在外城修筑的过程中,又有七座城门出现。这就是:外城偏北城垣与内城东西城垣连接点上的东便门、西便门(既是方便之门,又是相对临时之门。待未来整个北城修筑完成,这两座“便门”或被拆掉);外城东侧城垣与西侧城垣的广渠门、广宁门(后更名为广安门);外城南侧城垣的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这些城门建成后,便最终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格局。
至于明清时期的北京皇城,则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而成。永乐年间,元大都的皇城南门(承天门)南移至如今东西长安街路北,即后来的天安门位置。而在承天门以南,另行建造起皇城的最南门—大明门(清代更名大清门,民国时期改作中华门)。其具体位置,就在如今天安门广场南部的毛主席纪念堂。大明门与承天门之间,是东、西、南三面被皇城的城垣封闭起来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
明代皇城的北城垣,位于如今地安门东、西大街南侧。彼时,在元代厚载红门附近的北城垣上开辟出北安门(后来更名为地安门);皇城的东、西城垣分别在如今东皇城根遗址公园、西黄城根大街一线。彼时,在东、西皇城上开辟出东安门与西安门。颇有意思的是,由于明初的玉河水道流淌在东皇城根之外,影响了皇室的休息。宣德帝下旨,将东皇城城垣外移,从而将玉河归于皇城之内。当初的皇城东城垣被拆除重建,但旧东安门却保留下来,与新东安门并存,被分别称作“东安里门”“东安门”。
明清时期的皇城之内,也就是宫城(即紫禁城)所在。明清时期宫城周垣七里,四周有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环绕。宫城的正门为午门,后门称玄武门(后来更名为神武门),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
多少年过去,如今的北京城,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古代城门与城垣。宫城四周的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都完整保留;皇城四周的城门,还留下了天安门;内外城的城门,尚有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德胜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建筑。虽然数量有限,但北京城的城市肌理依然完整。古老的北京在岁月流转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