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中的“木兰”:神话、历史与文化记忆
作者 刘凯
发表于 2025年9月

导语

《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塑造了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木兰这一经典形象,是北朝诗歌的代表性名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极高的流传度和广泛的读者基础。

主流观点认为,《木兰辞》的文本雏形诞生于北魏,其后在北朝、隋唐时期屡经加工润色,至唐代已广为传颂,今日所见的文本则定型于宋代。可以说,《木兰辞》的形成是“层累地造成”的。

因此,《木兰辞》中糅合了北魏至唐代的诸多历史文化元素,不少词句都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本期开始,我们邀请文史学者刘凯老师撰写系列文章,多维度揭示《木兰辞》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大家一起拨开迷雾,还原北朝至隋唐社会的真实面貌。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塑造了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但事实上,围绕主角《木兰辞》有非常多的历史谜团,比如创作年代、历史背景、主角木兰的形象塑造等等。

一般认为,《木兰辞》的故事原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但其文本在后世屡经加工,至唐代定型,所以《木兰辞》中糅合了北朝至唐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元素。

《木兰辞》题名为“木兰”,其叙事也是以“木兰”为第一人称,但是考诸文献典籍会发现,木兰并不是一个寻常的女性名字,它在北朝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语境中,“木兰”通常被认作为香花植物,比如屈原《离骚》中就多处提及木兰,所指均为植物。“兰”字用作人名也通常指女性,比如与《木兰辞》并列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其女主角就叫刘兰芝。由此,“木兰”作为典型的女性名字在后世成为共识。但事实上,在以鲜卑文化为主导的北朝历史语境中,“木兰”恐怕和女性并无关联。

《木兰辞》问世于北魏,而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王朝,带有很强的北方族群文化色彩。我们今天在文献中所看到的很多北朝人名,往往是音译雅化而来,并非其本来的名字。陈寅恪就曾说“凡入居中国之胡人及汉人之染胡化者,兼有本来之胡名及雅译之汉名”,并且说“此类之名,胡汉雅俗,虽似两歧,实出一源……”

历史学者罗新在《遗忘的战争》一文中指出,虽然拓跋魏以汉字书写文字,但是其通行的语言是混杂了古突厥语的一种古蒙古语,当时的一些专名都是音译而成,而且不同的译者往往又会使用不同的汉字来音译,这就导致同名异译的现象在十六国北朝的文献中极为常见。

比如辛弃疾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里的“佛狸”代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史书记载拓跋焘小字佛狸(或称“狸伐”“佛狸伐”),“佛狸”在鲜卑语中意为“狼”,但其实佛狸只是其胡名的音译,最后被作为小字记录在正史中。

再比如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字贺六浑,“贺六浑”即是其鲜卑名,“欢”乃鲜卑语“浑”之对音,“贺六浑”与“欢”同义,意为“所爱”,故而取雅化汉名“欢”,并以原鲜卑名为字。

因此,包括“佛狸”“贺六浑”“木兰”在内的众多北朝人名,其实都是北族语言音译而来,这也体现出了北朝历史的汉化进程,也是当时北方胡汉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