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海”
作者 富丽
发表于 2025年9月

大海神秘而令人向往。而“海”字,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这个看似普通的字,背后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古人眼中的“海”跟现在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的世界,一起来探寻。

“海”是典型的形声字。它的金文字形左边是“水”,表示字的意义跟水有关;右边是“每”,表示“海”在古代的读音跟它接近。

“海”最初是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后来指小于洋的水域。许慎《说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这里的“天池”是形容海像大自然造就的巨大容器。这个天然形成的大池子,是用来容纳千百条河流的。《诗经·小雅·沔(miǎn)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那湍急奔流的河水,都朝着大海的方向汇聚而去。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因此,用“海”来指荒远地区。《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的“四海”不是现在说的东海、南海、黄海、渤海,而是古人对天下四方的统称,是把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的部族聚居区域合起来,看作环绕中原的“四海”。《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攻打楚国时,楚成王派使者对齐桓公说的话,意在表明两国距离遥远,毫无利益冲突,质疑齐国出兵的合理性。这里所谓的“北海、南海”犹言极北、极南,而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地方。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