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十七岁的梁启超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康有为等人共同发起改良运动,因发生于旧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但变法以失败告终,梁启超也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出版有《饮冰室合集》,1400多万字,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
梁启超一生娶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共育有九个子女,其中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中国文史馆馆员,曾任教于燕京大学;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和相关教育的开拓者,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西点军校深造,参加淞沪会战,病逝于抗日前线;次女梁思庄,精通多国语言,图书馆学专家;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早年学医,投身于学生运动,社会活动家,“燕京三杰”之一;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抗战后失学,投奔新四军;五子梁思礼,火箭和导弹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正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重视早教,他在《论幼学》中说:“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早年热衷于政治的梁启超,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中,成为卓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当他看透了当时政治的腐败,饱受了精神上的失望和疲惫,无奈退回书斋,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后,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泰斗。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耽误对子女的教育,演绎了一幕满门俊秀的家教传奇。梁启超在家教方面的成就不仅在于他培育了优秀的子女,而且他的家教思想在中国家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
一、“宝贝,你们好吗”:“个性加气象”教育
“宝贝,你们好吗?”在梁启超给子女们写下的数以百计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满纸的爱。
梁启超对子女的爱并非表现在给他们最好的物质生活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上。当孩子们小时,他愿意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像个老顽童一样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夏日,他与孩子们一起去北戴河度假、游泳、出海抓鱼。游玩的同时,他还很注意欣赏孩子,用幽默的语言记下了很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趣事。
孩子们长大后相继离开他外出求学,他对他们的关爱则通过书信表达,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在称呼上,诸如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老baby、达达、忠忠等等,毫不掩饰对子女的爱,让每一个子女都觉得自己最受宠。有一次他给梁思庄写信,信中说:“小宝贝庄庄:我想你的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九个子女中,梁启超花在长子梁思成身上的心力尤多。梁思成成长之路并不顺利,再加上他与林徽因的爱情问题,让梁启超多了几分担忧:“我这两年对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地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