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明月
作者 王秉良
发表于 2025年9月

中秋,是月亮的节日。古人把柔软的乡愁、隐秘的心事,一并托付给这一轮冰魄。古画中的月亮,照见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国人对圆满的向往,对孤独的体悟,对永恒的追问,对时光的珍惜。从沈周清旷的“太湖月”到八大山人的晦涩“孤月”,再到金农望远镜般聚焦的“团月”,虽然是同一个月亮,却被不同的心境映照出了不同的模样。

月下旷怀

539年前的大明成化二十

二年(1486)中秋,苏州相城的有竹庄,附近嶙峋的青山上瀑流喧豗,山道迂回间绿竹参差。修篁掩映的一座小小茅亭中,六十岁的沈周与友人浦汝正对坐饮酒赏月。亭边的板桥上,一只白鹤静静地站着,看向茅亭里的二人。竹影摇风,皓月当空,如此良夜,沈周、友人和白鹤,心境都如湖上的清风一样清爽,如天上的月华一样空明了吧?清和安闲的心情之下,山石生辉,流水有韵。沈周一生不仕,在有竹庄里种竹也种稻,闲来读书会友、吟诗作画,他笔下的月色江南,恬淡温润,不刺眼,不孤傲,像老友的目光,温和地落在身上。他的笔墨是“粗沈”,线条却透着朴拙的暖意,他不刻意追求月色的清冷,画中静静流淌的,是朋友相聚的温情,是良辰美景的舒爽。

他还写了长长的诗,来记录心中的感受。说年少时没有感受到中秋月和其他时间的月亮有什么分别,老了不仅留恋月亮,更留恋佳节。余生还能度过多少个中秋佳节啊?地上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月亮却还是那个月亮。趁着月色正好,今朝有酒今朝醉,老夫聊发少年狂,且将杯中酒和着月亮一起豪饮吧。我已经六十岁了,愿老天再给我四十个中秋佳节来消受。

四十九年后的明嘉靖十四年(1535),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也已经六十六岁了。从这年的八月十四开始,连续三日天清气朗,文徵明每晚都和弟子朱朗出来赏月。云霭缥缈的疏林中,二人席地对坐,静静感悟清秋的月色。这是文徵明事后画的场景。这三天里,他每天的感受都不同,各写了一首七律来寄怀,还把三首诗都题写在了画面上方。十四日夜,他写道:“及时光景宁须满,明日阴晴不可期。”在清静的月色中,小酌几杯后,思念亲友之情油然而生,都寄托在庭前的月轮桂影之中了。十五日夜,他写道,月色正好的小楼东畔,又不禁望月怀人。把酒之际,月色在桂树上浮动,清露从梧桐树上滴落。云天上如玉的佳人在哪里呢?东栏随风传来的笛声让人惆怅。十六日夜他又写道,月亮已经微缺,这是物理的常情,白头人只是可惜时光一去不返。蟋蟀鸣声中带着寒意,芙蓉花在凉露中开放。不能辜负这良辰美景,花前月下且图得一醉,清光在酒杯中晃漾。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