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在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上,由青年箜篌演奏家鲁璐原创的新作《千载和鸣》与交响乐协奏首演,清音飞扬,响遏行云,尽情展现出中柬文明的千年对话与时代共鸣。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曾外孙女珍娜公主,对鲁璐的精彩演奏给予热情赞誉,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高度评价:“来自中国和柬埔寨女性艺术家的联合艺术表演,再次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吸引力。”
背负丝路文化遗产“出关”
鲁璐从小学习古筝,12岁时就以当届考生总分第二名、古筝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录取。初二下学期暑假,父母带鲁璐到敦煌莫高窟旅游,当鲁璐看到窟中的箜篌壁画时,顿时像着了魔似的,来来回回看个没完,并认真标记,直到清场仍不愿离去。“自那以后,我常常会在某种追忆的梦幻意境中想到箜篌,追崇箜篌。一梦醒来,常常有着无限激奋之意和美好期盼。”鲁璐在日记中这样描述着对箜篌的强烈热爱。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鲁璐了解到,箜篌自汉代经由西域传入中原,辉煌于汉唐,后被宫廷专享,至明清失传。放眼当时整个音乐界,箜篌乐器无缘相见,箜篌名师更无处可拜,她最终查到一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也是身处大洋彼岸的旅美华人,两个身份迥异的人,很难在同一轨道交会相逢。
但人生就是这么奇特,有着无法解释的必然:一年后的一天,崔君芝找到鲁璐的古筝专业老师杨琳,请她推荐几个苗子传承箜篌艺术。学业优秀的鲁璐自然成为老师的首选,15岁这年,鲁璐成为崔君芝的徒弟。
父母在学校附近给鲁璐租了间4平方米的地下室,课余时间,鲁璐都会跑去练箜篌。
说是“琴房”,周围多是民工居住的地方。走进地下室,一不小心,脚碰倒楼道的啤酒瓶,会发出刺耳的叮当声。怕打扰周围房客,鲁璐练琴时间通常到晚上10点就结束,其他时间翻阅史料,记录心得。
后海酒吧,各色灯光蛊惑地抛来媚眼,但鲁璐的目光不和它对视。2009年11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当鲁璐举办鲁璐箜篌古筝联场音乐会的海报刚一贴出,当年约她去后海玩总被婉拒的同学,这才明白,用热血为人生剪彩,才是成功者一路探索的剪影。
2011年,鲁璐用100天的闭关时间,从世界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为箜篌创作的近20首原创作品中筛选出8首,每天练习15个小时以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手上的水疱,一层层地起,磨成的茧子,再一层层地脱落。弹一首壮行千里的《出塞曲》,出关的鲁璐,承载音乐桥梁的青春使命,背负丝路文化的珍贵遗产,用跋涉的力量、爆发的激情,征服了人们的心灵,终于打开了箜篌世界的大门!
做坚守文化遗产的“胡杨”
鲁璐还在上大学时,曾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学者的文章,介绍说1996年在新疆且末县曾出土过距今2700年的西域箜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