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手里,万物皆有BGM
发表于 2025年9月

胡萝卜、灯管、板凳、废弃水管、油漆桶……在山东东营,一名叫时启超的年轻人,让这些“沉默”的日常杂物和食品,跨界成了乐器。他的人生轨迹,也如同他手中五花八门的“乐器”一样,经历了一场“跨界”与“破圈”。

万物皆可吹响

“跨界”,意味着打破传统的认知边界,创造新的可能性。一个出身农家、曾辗转工地、奔波于大街小巷送过外卖的年轻人,如何将“不务正业”的奇思妙想,变成改变命运的钥匙?时启超的答案,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

时启超是农村娃,小时候跟舅舅学过一段时间吹笛子。结婚生子后,有一次给孩子做饭时,偶然发现胡萝卜跟笛子长得特别像,他就想,如果给胡萝卜打几个眼,能不能吹响?他试了一下,“打出第一个孔来,我一吹,声音还特别好听,然后我就开始研究如何把它做成乐器了。”

这次无心的厨房实验,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起初只是好奇和乐趣,但网络世界的即时反馈——那些惊叹、鼓励,甚至质疑,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力量,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火苗。一边是工作养家的现实需求,一边是“万物皆可演奏”的奇妙诱惑,时启超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后来,时启超与朋友一起搞起了工作室,工作室像个“声音实验室”,陈列着他的各种“乐器”作品,吹拉弹唱种类齐全。铁锅吉他、砖雕埙、水管古筝、蔬菜管乐……这些创意总能出人意料。

对于音乐人来说,演奏乐器并不难,最难的是制作乐器,特别是利用大小、尺寸都没有标准的不同物体来制作乐器。

对时启超而言,“不务正业”的标签曾如影随形。家人甚至扔掉了很多他视为宝贝的自制乐器,但他没有放弃,“这个东西可以让我忘掉一切烦恼,尤其是一个我认为不可能制作成功的乐器,但是最后还制作成功了,那时候就特别开心!”

一路“吹”遭遇一路“黑”

专业的乐器很精密,用特殊材料手作乐器也有诸多细节要求,稍有不合适都吹不响、吹不准。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