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安徽大地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的热血担当。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沃土之际,他们怀着“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信念,组织队伍奋起抗争,挥军东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揭开安徽抗战的新篇章,让江淮大地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坟墓。彭雪枫、罗炳辉、张云逸、谭震林……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彭雪枫
人物简介:
彭雪枫(1907-1944),河南省镇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职务,领导开辟和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毛泽东、朱德称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
彭雪枫创建骑兵团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一支部队在淮北平原大显神威,令日伪顽闻风丧胆,这就是彭雪枫创建的新四军四师骑兵团。
彭雪枫组建骑兵的构想酝酿已久。早年他曾在大青山练习骑术,深知骑兵之利,1940年6月,新四军在新兴集遭敌快速突袭,更使他痛感平原作战亟需机动力量,遂果断成立师属骑兵连及旅团骑兵分队。他认为“论勇敢,顽不如我;论快速,我不如顽”,故决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后,彭雪枫又决定,集中分散在各部队的骑兵,组建一支独立的骑兵部队。1941年8月1日,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在淮北正式组建。彭雪枫为骑兵团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给战士们讲课,做骑兵战术示范,并亲自为骑兵设计了一种集各家所长、更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新式马刀。这种刀身细长、刀背轻薄、锋利便捷的马刀,被战士们称为“雪枫刀”。
1942年夏,大批日军步兵、骑兵外出抢粮,第四师骑兵团闻警出击。首次投入实战,“雪枫刀”就大显神威,300多名日军被骑兵团砍倒大半,骑兵团大胜而归。此后,骑兵团更是不负众望,在淮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成为新四军平原机动作战的一柄利刃。
后人讲述红色家风
彭雪枫将军之子彭小枫说:“父亲和他们那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无论环境多艰苦、战斗多紧张,总要挤出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此充实自己、补充自己,唯此才能打胜仗!”
彭小枫说:“克己奉公是父亲一以贯之的人生信条。”红军时期,成立陕甘支队,彭德怀任支队司令,毛泽东任支队政委,下辖3个纵队,彭雪枫任二纵队司令。“父亲到了那样高的位置,晚上仍不休息,借着月光带领战士打草鞋。”
罗炳辉
人物简介:
罗炳辉(1897-1946),云南省彝良人,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高级将领。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副师长(后任师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等职,开辟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正派耿直”,是“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
罗炳辉三打来安城
1939年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后,在司令员罗炳辉的率领下,自皖中向东越过淮南津浦铁路,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日军为确保津浦路安全,以重兵攻占来安城,对路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极大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