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表演艺术,根植于对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
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她,仍活跃在聚光灯下,给大家带来精神食粮。2024年,她身着玫红色外套站在央视舞台中央,与靳东、吴京等演员共同讲述《致百花》,仿佛又变回了1957年苏北水乡那个扎着麻花辫的“二妹子”……她就是今年91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陶玉玲。
从柳堡走出的时代偶像
在镇江磨刀巷小学旁,一座旧式当铺的柜台前,当年12岁的陶玉玲,奋力踮起脚尖,用家中仅有的带着母亲体温的冬衣,换回几枚微薄却滚烫的钱币,迅速塞进那个洗得发白的红格子书包里。这是全家赖以生活的希望,更是弟妹们能继续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微光。这段刻骨铭心的童年经历,如同一粒坚韧的种子深埋在陶玉玲心底,让她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无声地浇灌着一种朴素而强大的信念:唯有融入更大的集体,为更多人做事,才能照亮前路。日后,“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就在陶玉玲心中生根发芽了。
1948年,一张华东军政大学戏剧系的招生简章,如同一道意外的曙光,照亮了正在纺织厂里埋头劳作的14岁女孩陶玉玲的未来。对舞台朦胧的向往让她鼓起勇气,挤进了那个决定命运的考场。考场里,陶玉玲那双清澈眼眸里闪烁的灵气、那份未经雕琢却真挚动人的表演,打动了考官,她被破格录取,从此踏上艺术舞台。
然而,革命队伍艰苦的行军训练是入门的必修课。脚底磨出的血泡钻心地疼,每走一步都如同踩在针尖上。陶玉玲咬着牙坚持,不愿掉队。直到有一天,一位慈父般的教导员默默蹲下身,小心地用针为她挑破那些饱含血水的泡,再轻轻敷上药。那一刻,粗糙手掌传递的暖意和无声的关怀,成为革命大家庭给予她的第一课——这里不仅有铁的纪律,更有超越血缘的同志情谊与无私关怀。
在南京玄武湖畔的排练场,年轻的陶玉玲开始了如饥似渴的艺术求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成为她的枕边书,书页被反复摩挲得卷了毛边。她沉浸在“体验派”的世界里,试图理解“从生活出发”“化身角色”的真谛。
当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热血沸腾的同学们纷纷奔赴前线时,她却因年龄和组织的安排,被留下来担任文艺干部训练班的辅导员。面对一群经历过战火淬炼、身上还带着硝烟气息的老兵学员,稚气未脱的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老兵们饱经沧桑的人生故事、朴实无华的情感,以及对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为她提供了鲜活、厚重的生活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