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张军桥医生,在海里救起一名坦桑尼亚落水妇女后,因体力透支溺水,经抢救无效离世,年仅38岁。
从齐鲁大地到非洲热土,张军桥内心始终坚守一名中国医者朴素而辽阔的信仰,他在坦桑尼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也用生命践行了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奔赴山海,为人民服务没有国界
张军桥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副主任医师、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副主任。2024年1月,他作为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与10名医疗队员一起,前往坦桑尼亚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张军桥拥有医学、外科、内科学和麻醉学多重学位,并持有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国际执业执照。出发前,他得知当地医院缺少现代化的麻醉设备,特地带上了视频喉镜等器材。
执行任务期间,张军桥常驻坦桑尼亚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上岗第一天,他就遇到一例小儿喉痉挛的紧急情况,当地医生十分慌乱,他镇定自若,指导所有人完成吸氧、监护、加压通气等一系列操作,患儿很快转危为安。
那些日子,张军桥除了完成日常临床工作,还积极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引入中国先进的麻醉技术。在我国,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早已普及,但坦桑尼亚还没开展起来。
张军桥深知,真正的援助不能只靠设备支持,更要“授之以渔”,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他联系所在的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和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向当地捐赠价值10多万元的可视喉镜,并逐步在当地医院建立“困难气道”插管临床路径。
节假日,张军桥也没歇着,积极组织团队开展义诊活动,自费购买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去孤儿院慰问。在一次义诊中,张军桥得知一名8岁男孩患有巨大腹壁疝,可父母无力承担医疗费,他决定无偿为其进行修补手术并承担住院费用。最终,在张军桥的悉心医治下,男孩完全康复。男孩母亲十分感激,请张军桥给孩子起个中文名字。
“就叫‘齐鲁’吧。”张军桥说,这个名字寓意他们这支来自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医疗队与坦桑尼亚的深厚情谊,更象征中坦友谊牢不可破。
2024年6月,张军桥收到一封来自孤儿院的求助信,说他们正遭受疟疾、流感等疾病的困扰,因雨季道路被冲垮,出行不便,孤儿院也没有看病的钱,恳请中国医生帮助孩子们。之前,张军桥去过这家孤儿院,院长达马斯夫妇支撑着近40名孩子的日常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