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守护新疆『地下运河』
作者 王新同
发表于 2025年9月

一家三代守护坎儿井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执着、热爱与担当。

2025年夏天,45岁的木拉提在戈壁上又疏通了一条被堵塞的坎儿井暗渠……新疆坎儿井是全球最复杂的地下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5年来,他从跟着父辈掏捞竖井的少年,成长为吐鲁番坎儿井的“活地图”和文物守护者。他在国际会议上讲解坎儿井的智慧,令外国学者发出惊叹。

木拉提的女儿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她的研究论文登上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子刊封面。木拉提一家三代守护坎儿井的故事,每一页都写满执着、热爱与担当。

从小跟着父亲钻幽深竖井

木拉提是维吾尔族人,1980年出生在新疆吐鲁番的一个小村落。这里自古高温干旱少雨,有“火洲”之称,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坎儿井,以此来解决水源问题。从木拉提记事起,坎儿井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木拉提的父亲是村里坎儿井的守护者之一,他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在坎儿井边忙活。父亲告诉他,坎儿井是人们生活的命脉,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对于木拉提来说,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早已熟记于心: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出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父亲经常带着木拉提钻入幽深的竖井,检查每一处可能出现的隐患,疏通堵塞的暗渠。2000年,木拉提刚参加工作,便投身坎儿井的相关工作中。当时,他跟着老技术员走遍吐鲁番的村落,开始手绘坎儿井分布图。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 GPS 定位设备,全靠步行和罗盘辨别方向。

有些废弃的坎儿井藏在戈壁深处,寻找它们只能顺着芦苇丛里的渗水痕迹找。木拉提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次勘探的信息,他指着本子上一处标记说:“你看,这里是英坎儿井,当时寻找它可费了不少功夫,竖井倾斜了15度,暗渠的塌方情况也比较严重。”

木拉提22岁那年,认识了刚分配到文化站的阿依古丽,作为全乡唯一懂汉语的姑娘,她带着扶贫工作组走访村民。木拉提趴在坎儿井的明渠上测量流速,认真地在日志上画着竖井倾斜角度的示意图。两人交谈时,木拉提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让阿依古丽手中的钢笔顿了顿。

3个月后,他们再次相遇。当时暴风雨冲垮了明渠堤坝,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枯枝败叶奔涌而下。木拉提蹚着齐膝的泥水组织抢险,阿依古丽举着应急灯冲在最前面。当她被湍急的水流冲倒时,木拉提扔下抢险用的铁锹,游过去攥住了她的手腕大声喊:“抓紧葡萄藤!”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两人产生了爱情。阿依古丽下班后,偷偷跟着木拉提学习坎儿井维护技术,起初她总被竖井里的蝎子吓得尖叫,渐渐地,竟能分辨出不同岩层的渗水声了。“你看这芦苇根系的走向。”木拉提把她的手按在井壁上说,“它们指示着地下水的秘密通道。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