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十余载,她创办全国第一所乡村社区大学
作者 刘波 殷永亮 杨爱荣
发表于 2025年9月

我们做事情,丢了什么都不能丢掉信心。

原来大自然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1999年,16岁的郭文艳初中毕业,考入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幼儿教育专业,2002年师范毕业后,应聘到一所私立幼儿园工作。

结婚有了孩子后,为照顾家庭,郭文艳辞职,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丈夫做生意。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她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上班时与孩子们相处的画面。于是她暗自决定,等孩子稍大一些,自己就重返教育领域。

2012年,郭文艳报名参加新乡市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的招教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城区幼儿园教师岗位。恰在此时,她以前工作过的幼儿园园长张青娥找到她,动员她随自己去辉县市西平罗乡工作。原来,辉县市西平罗乡要创办幼儿园,市教育局领导希望张青娥负责创办工作。

当时张园长已身患癌症,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语重心长地对郭文艳说:“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乡村教育不能没人坚守。”看着张园长苍白却坚定的脸庞,郭文艳深受触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幼儿园工作的机会,随张青娥来到西平罗乡。

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当地人称为“川中幼儿园”)建成后,郭文艳被任命为副园长。投入工作后她很快就发现,当地学前教育基础薄弱,老百姓普遍认为,幼儿园就是让孩子玩耍的地方,不需要学习知识,甚至有家长说:“上幼儿园有啥用?费那钱干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郭文艳和同事们以家园共育为抓手,挨家挨户做家长们的工作。山路崎岖,有的地方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那段时间,郭文艳的脚上多次被磨出水疱。通过家访、亲子活动及读书会等,她和同事与家长们建立了互信关系。

郭文艳发现,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幼教资源,比如山间的落叶、河滩上的石头、田地里的玉米苞叶等,都是教育孩子们的好教材。她还带领老师们开辟了60亩生态种植园,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让孩子们参与劳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以实际行动践行“大自然与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

当地盛产红薯,郭文艳便以红薯为课程资源,让孩子们插苗,观察红薯苗的生长过程,还跟孩子们一起创编儿歌:“红薯插秧学问大,七叶秧苗顶呱呱。平插埋四出土三,秧苗易活薯高产。”施肥时,他们又创编施肥歌:“草木灰,钙钾肥,杀菌消毒灭虫害。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