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意义上,长江口是长江和大海最壮美的相遇,是跋涉6000余千米的完美结局;人文意义上,各种水脉的交汇带来数千年文脉,也带来传统和现代的融会贯通。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格拉丹东雪山,一路浩荡前行,先后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蜿蜒流淌了6000多千米后,抵达终点:长江口。这个地方,是长江作为江水的终点,也是进入东海的起点。
所谓长江口,指的是长江在东海入海口的这段水域(泛指整个河口系统,并非江水入海的最小单位)。关于长江口的地理范围,《上海通志》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现代的长江口河口段,从江苏省江阴(县级市,由无锡市代管)鹅鼻嘴起,至东海大陆架外缘佘山岛——鸡骨礁以东海域,长约232千米;二是从1979年起确定的概念,以江苏省太仓(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徐六泾为长江河口段起点,一直到入海口的50号灯浮(海上航标),全长167千米。大部分官方媒体对长江口的界定为前者,本文同样采用这一说法。
漫长历史中形成的长江口 中国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
“沉积”和“堆积”,是了解长江口形成的关键词。
距今约7000年前,受气候回暖的影响,我国东部海面上升到最高水位,平均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米左右。那时,长江三角洲的东部地区全是海洋,如今的扬州市、镇江市一带,就是曾经的长江口,上海,还只是“海上”。后来,东海海平面逐渐回落,趋于稳定。最先出现变化的是长江北岸,江水一路东来,挟带的泥沙在北岸淤积,导致两岸的陆地不断东扩,海底逐渐抬升,形成水下三角洲。随着时间推移,沙洲群逐渐露出海面,并日渐壮大……实际上,长江口就是在这样的消长变迁中,悄然向东推移。


正是在这样的地理演变中,中国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得以诞生。唐初以前,崇明岛的雏形,只是两片被命名为“东沙”和“西沙”的沙洲,面积仅有数十平方千米。它们的诞生,和大自然的精妙、浪漫有关:当长江奔流入海,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使水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北岸的泥沙因此可以稳稳沉积,也就是说,每一次日升月落,这片新生的土地都在被重塑——涨潮,海水倒灌,裹挟泥沙向北推进;退潮,江水奔涌,在南岸激起浪花,带来新的泥沙。
那些原本若隐若现的暗沙,在时光的打磨中,渐渐显露出轮廓、形成岛屿,慢慢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最终,新老沙洲相互合并,后来与北岸相连。到五代十国,当静海都镇遏使姚彦洪在西沙设立崇明镇,这片初露峥嵘的沙洲,开始有了“崇明”之名,被人们解释为“高出水面、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也被诗意地解读为“崇尚光明”。
事实上,崇明的成长轨迹确如其名,一路遵循美好祝愿追寻光明。到北宋时期,邻近的东布洲(今启东市)终于初具规模,崇明岛也伸展出包括姚刘沙、三沙在内的新沙洲。到明清时期,这些散落的沙洲因为江海的孕育不断融合,更年轻的长兴岛、横沙岛也终于成岛,长江口的地理格局就这样基本确定下来。


在卫星图上鸟瞰,可以看到长江入海的清晰形态:滔滔大江浩荡而来,在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经过长兴岛和横沙岛的时候,分为北港、南港;南港在口门附近被九段沙沙洲分为北槽、南槽。北支、北港、北槽、南槽四条水道注入东海,最终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独特格局。在这片辽阔的水域,崇明岛像一艘巨轮,静卧在南北分汊的中间。
作为中国第三大岛屿,崇明岛的面积其实一直在生长,截至2022年,它的面积达1269.1平方千米。如今的崇明岛西接长江,东濒东海,南与上海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太仓隔水相望,北与江苏海门区、启东市一衣带水。
崇明岛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岛上有着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里种植有大量的水杉、银杏、香樟等树木,四季景色各异。这里也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据2024年崇明岛候鸟监测数据显示,岛上的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收录鸟类364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