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入海口 八 门夺海奇观和最富城市群
作者 夏星
发表于 2025年9月

由三大干流组成的珠江,在流经下游广东境内时,劈分八道,夺海而出,造就了“三龙吐珠,八门入海”的河口奇观,也撕裂出中国最富城市群。

珠江入海口起于珠海市的磨刀门水道,东至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深圳湾(后海湾)及大鹏湾,北至广州市黄埔港以下的水域。图为港珠澳大桥。

珠江,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约45.3万平方千米,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三条干流组成,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

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和越南北部,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到了下游三角洲地区,水流更是漫流成网状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正所谓“三龙吐珠,八门入海”。

八门夺海 珠江如何“撕裂”出中国最复杂的河口?

珠江口有八门,人皆谓之夺海。这个“夺”字用得极妙。珠江自西向东,蜿蜒千里,到了广东便分了家。八条水道,如八条手臂,一齐伸向南海。水本是柔顺的,到这里却显出几分蛮横来。人们说“夺海”,大抵是觉得江水强横,硬要在海中争出一席之地来。

八门中虎门最是出名,林则徐曾在此销烟,关天培在此殉国。如今船只往来如梭,两岸高楼林立,早已不复当年模样。水色浑浊,夹着泥沙,急匆匆地奔向大海。海却不急,蓝得从容,只在远处与江水相会时,才显出些微的抵抗来。江水与海水相激,泛起一线白沫,这便是所谓的“夺”。

“八门夺海” 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地质背景来看,珠江口位于华南板块与南海板块交界处,就像两块拼图的拼接处,受多条深大断裂(如红河断裂、珠江口断裂)影响,地壳破碎且沉降显著。这些断裂带在新生代持续活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如珠江口盆地),为河道的分汊提供空间基础。河口区基岩起伏剧烈,有的地方硬,有的地方软,软岩层被水快速冲刷侵蚀形成水道,硬岩层成为岛屿或岬角,比如香港大屿山、万山群岛等,迫使水流分汊。

在大约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20米,珠江像一把锋利的刀,向下切割出古河道,一直延伸至南海。到了1.2万年前的全新世,海水淹没古河谷,形成溺谷型河口,原本的河流支汊被海水入侵转化为潮汐水道,像伶仃洋、磨刀门都是这样。

摄于广州黄山鲁森林公园,登顶可远眺狮子洋。
珠江携带的泥沙在口外不断沉积,形成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拥有红树林、滩涂、浅海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渔业资源产区。
珠江携带的泥沙在口外不断沉积,形成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拥有红树林、滩涂、浅海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渔业资源产区。

再看水沙动力,这本质上是河流动力(淡水径流、泥沙输送)与海洋动力(潮汐、波浪、盐淡水混合)长期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不仅决定了河口的形态演变,也影响着各水道的稳定性与功能分工。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水系组成,各自携带不同粒径的泥沙,西江多粗砂,北江多粉砂,到了河口区,水流速度骤降形成差异沉积。粗砂堆积成拦门沙,如澳门附近的浅滩,迫使水流绕行分汊。细泥则被潮汐带到隐蔽区域,如虎门以内,形成滩涂湿地。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