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家民宿唤醒了东莞南社村800多年的古建:让镬耳山墙兜住星光,砖雕木刻与当代生活絮语,酿出最鲜活岭南味。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坐落着一个始建于宋朝的古老村庄:南社村。尽管历经800多年风雨,村里至今仍完好保存着30座祠堂、25座民居和6 座牌坊,构成岭南地区罕见的明清建筑活化石群落。
就在这片被时光封存的建筑群中,隐香古苑如一场温柔的觉醒,让沉睡的古民居重新有了呼吸。实际上,隐香古苑不是简单的民宿,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左手牵着明清的砖雕木刻,右手握着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在镬耳山墙的阴影里,酿出来一杯新旧交融的岭南茶。
挨家挨户敲门 只为让老屋重新呼吸
行走在南社村,脚下的每一块红砂岩都在讲述岁月的故事。这些被东莞人称为“红粉石”的赤色岩石,自宋代以来便是岭南建筑的灵魂所在。它们构成岭南传统民居镬耳屋的门柱、柱础与墙基,在岁月冲刷下泛着温润光泽,与苍翠古榕构成一幅红绿交织的岭南长卷。尽管酸雨侵蚀让部分雕饰的棱角变得模糊,却意外为它们增添了几分更厚重的历史包浆,村口那堵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古围墙便是见证。


抬头望去,一片黑色镬耳墙如波浪般起伏于天际。这些形似大铁锅耳朵的山墙,实则是岭南建筑的智慧结晶。在物理功能上,它们可以挡风防火。在文化寓意中,却暗藏玄机——轮廓取自古代官帽的形状,寓意“独占鳌头”;而前高后低的层递设计,则象征“步步高升”。在科举鼎盛的明清时期,南社村正是凭借这些无声的激励,孕育出9位进士。清同治年间,南社村武进士谢遇奇随左宗棠远征新疆时立下战功,其家庙门楣上的“家庙”二字由书法名家陶渲题写,梁架上的金木雕与陶塑历经百余年,依然流光溢彩。
时光流转,到2015年,南社村北坊区仅剩7位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独守空村。转机出现在次年,当一群传统文化守护者走进这片被时光封存的建筑群,他们看到了古村的潜力,决定将闲置的古民居进行改造,赋予新的生命,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一个能深入体验岭南文化的栖息地。
于是,在谢氏大宗祠的歇山顶下,在百岁坊精巧的如意斗拱旁,一场建筑复苏计划悄然启动。
“要让老屋继续‘活’下去,就得让它有人住、有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