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全面启动。这意味着,“全国科普日”正式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整个9月,全国进入了“科普时间”。
这场全民科学盛宴,不再局限于一日一地,而是以更宏大的格局、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校园课堂与数字云端。
借用一句网络热句,就是“科普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而话科普,AI是当下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在技术狂奔的当下,AI的影子随处可见。它能画出星系演变的动态图解,比手绘更精准;它能快速梳理各科知识脉络,比人工整理更高效。但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AI“创作”也藏着隐忧:它画的星系图可能掺杂算法偏差,写的科学原理或许夹杂伪常识……这便是模糊了“人工”与“智能”的边界所致。这种模糊行为,与“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初衷背道而驰。
恰逢此时,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这份“模糊”划下清晰界限——所有AI 生成合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得大大方方亮明身份(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这对科普读物来说,既是规范,更是责任。
新办法的核心,让AI内容变得“有迹可循”。显式标注“AI生成”,如同给AI内容加了“说明书”,一看便知;元数据隐式标识,则像给AI 内容办了“身份证”,可追溯生成过程。对公众而言,标识是知情权的保障,让人在浏览信息时多一份清醒;对创作者来说,这是对原创劳动的尊重,避免AI 作品“搭便车”侵占市场;对行业发展而言,规则的明确反而能减少无序竞争,让AI技术在可控范围内健康生长。
作为科普期刊从业者,规范使用AI 更需“知行合一”。编辑严格审核AI素材,作者坦诚说明AI的参与,这并非束缚创新,而是守住科普的初心,让读者知晓内容来源,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守好这份明辨,便是守住了读者的信任,也守住了科学的温度。
AI为科普打开了新天地,它是创新工具,但唯有让技术透明、内容可信,才能让科学传播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才能让AI 真正赋能“科技改变生活”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