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文化:传承非遗之美,绽放时代新彩
作者 朱琳
发表于 2025年9月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结晶,也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受人敬仰。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面的“纸鸢”就泛指风筝。放风筝可以说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而风筝制作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时代,墨子与鲁班通过加工木材,制作成了鸟禽状的器械,书中记载“放之能飞”,称其为“木鸢”。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汉代开始,人们用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然后在外表糊上纸,称之为“纸鸢”。再到后来,经过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钻研,形成了现在的风筝。

风筝的文化价值与产地特色

现如今,我国的风筝产地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潍坊被称之为“风筝之都”,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风筝比赛。风筝主要分为硬翅与软翅两种形式,软翅制作的风筝能够自由拆卸,然后通过专属的风筝盒进行携带,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硬翅风筝一经组装就不能拆卸,能够承受较强的风力。

风筝的制作工艺与步骤

现如今,风筝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形状。风筝制作手艺人在实践摸索中,制作出了各种形状的风筝,甚至还可以将多个风筝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组合,但是大部分的风筝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如麻雀、老鹰、蝴蝶等,通常都是根据人们的个人喜好进行制作与选择。风筝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即一扎、二糊、三绘、四放。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