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骨髓抑制
儿童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随之而来的骨髓抑制是常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是指化疗药物对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损伤,导致外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孩子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引发贫血和出血倾向,对孩子的健康和康复构成挑战。白细胞减少会让孩子易受感染,可能出现发热、咽喉痛和乏力等症状;红细胞减少会引发贫血,孩子可能有面色苍白、头晕及心悸等症状;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倾向,孩子可能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症状。
如何识别儿童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判断儿童化疗后是否出现了骨髓抑制,主要通过监测血常规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来评估。白细胞下降白细胞对于骨髓抑制比较敏感。当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是骨髓抑制的一个信号。
红细胞下降
红细胞的下降也是骨髓抑制的一个指标。根据分度标准,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5g/L属于Ⅳ度骨髓抑制,血红蛋白水平在94 ~ 80 g/L 为Ⅱ度。
血小板下降
血小板计数的减少也是骨髓抑制的一个重要指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并需要给予干预。

由于各类血细胞下降的周期可能略有不同,建议在化疗后前两周至少进行两次血常规检查,以准确评估骨髓抑制的程度。除了血常规检查外,儿童化疗后骨髓抑制可能伴随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皮肤瘙痒、出血倾向等,也需要密切关注,并结合血常规结果综合评估。不同患儿的骨髓抑制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儿可能因为年龄、体质、基础疾病等因素,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需要个体化的监测和护理。
骨髓抑制应对策略
三系细胞下降的处理
白细胞下降的处理 如果是Ⅰ度骨髓抑制,可能无异常表现,而Ⅱ度及以上的骨髓抑制,建议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粒细胞减少。对于Ⅳ度骨髓抑制,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感染。
红细胞下降的处理 血红蛋白在70~80g/L时,可能无贫血表现,可以口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低于60 g/L 时,考虑输注红细胞,以改善贫血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