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扶”帮助贫困生纾解负面情绪
作者 常菲 施红娟
发表于 2025年9月

贫困生群体在高校中是一个庞大且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往往因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等因素限制,会存在关爱缺失、机会缺失、能力不足等问题,加上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欠佳,进而导致产生自卑、焦虑、敏感、悲观等负面情绪。本文从贫困生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从“扶困”“扶智”“扶志”三个方面帮助贫困生纾解负面情绪。

“扶困”层面负面情绪的特征

心理上消极敏感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生在日常与同学相处时会更加敏感,与他人交流时常常过分解读他人的言语或行为,总怀疑别人不重视甚至看不起自己,宁愿自我贬低也不会主动向他人交流求证。与别人产生分歧时沉默不会表达,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导致不合群、产生自卑心理。

行为上胆小退缩

因为物质基础匮乏,贫困生大多胆怯,在社交方面从不积极主动,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有想法也会担心被嘲笑或被质疑而选择沉默,更不会随意参加集体活动,例如出游、聚餐等活动。每到交学费时,贫困生非常担忧焦虑,担心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担心会被同学区别对待,因此总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因为别人的某个眼神、举动而陷入自我内耗。

内心怕受到伤害

贫困生很害怕被拒绝,或在被拒绝一次后就再也不会主动、更不会轻易尝试,长此以往,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愿走出舒适区。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