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脑卒中的识别及预防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事件,通常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挑战。脑卒中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引发认知问题和抑郁症。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脑卒中意味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近年来,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年轻化趋势,40~60岁的中年人发病率显著上升,甚至20~30岁的年轻人也面临风险。这种变化与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密切相关,必须重视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
脑卒中的常见表现
脑卒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约占所有病例的85%,其发生机制是由于某一区域的脑血流被阻断,导致神经元因缺氧而死亡。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心源性栓塞。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的患者,预防这些诱因尤为重要。缺血性脑卒中发展较为缓慢,但其隐匿的特点往往使患者在发病初期难以察觉,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反,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脑内血管破裂引起,常见于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瘤破裂或脑动脉畸形等情况,约占所有病例的15%。这种类型的脑卒中通常发生突然,且风险极高,常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疾病,患者常会突然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平衡失调,甚至无法正常行走,通常伴有视力急剧下降和意识模糊。如果患者感到面部麻木,特别是出现口角歪斜,或是单侧肢体突然无力,丧失语言能力,无法表达或理解他人的话语,这些可能都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